綠獎資訊 ── 第五屆綠獎線上徵件說明會上線

聯華電子自2016年開始推動「綠獎」活動,透過公開徵件及專家評選,選出傑出生態保育計畫,激發大眾對保育的關心與投入,將綠色環保的精神與行動向下扎根,向外推廣擴散,進而帶動臺灣生態環境的改變。走過四個年頭,累計支持了19個大型生態保育計畫。

徵件啟動將近一個月了,因應疫情關係,將徵件說明會改為「線上舉辦」。這次說明會將分為兩組別進行,一個是社會組,說明此次兩階段投件;另一個是學生組,說明這次徵件內容。全程皆會以影片的方式呈現,希望能讓大家更瞭解本屆綠獎。

說明會資訊社會團體組:https://youtu.be/AsByYpFceuw
學生組:https://youtu.be/KSrUrvaE0-0

今年也邀請了去年學生組首獎陳亭予同學來與大家分享他的綠色行動!
宣傳大使導讀分享:https://youtu.be/52B78QHREcQ

另外,綠獎也將於臉書粉絲專頁舉辦抽獎活動,
只要於粉絲專頁按讚並留言指定之內容就有機會獲得「綠行動綠獎品」!
詳細資訊請上https://www.facebook.com/ecoechoaward/綠獎粉絲專頁

綠獎資訊 ── 「第五屆綠獎」422世界地球日開跑 總獎金300萬元

今天(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綠獎」主辦單位「聯華電子」宣布第五屆徵件開跑,總獎金新台幣300萬元。綠獎是國內環境保育相關獎項中,獎金最高的獎項。今年的徵件項目包括社會團體組的「大型生態保育計畫」、學生組的「青少年環境行動獎」;另外還有「網路人氣獎」。

今年上半年,新型冠狀肺炎疫情影響全球,但聯電持續辦理「綠獎」,5月29日徵件說明會採用線上舉行,徵件截止時間也較往年延後至9月9日,頒獎典禮定11月底舉辦。歡迎國內所有致力環境保護的NGO團體、社團法人及青少年學生參加。

聯華電子自2016年開始推動「綠獎」活動,透過公開徵件及專家評選,選出傑出生態保育計畫,激發大眾對保育的關心與投入,將綠色環保的精神與行動向下扎根,向外推廣擴散,進而帶動臺灣生態環境的改變。走過四個年頭,累計支持了19個大型生態保育計畫。

今年綠獎有關「大型生態保育計畫」方面,徵選具有開創性、友善環境的生態保育計畫,總獎金新台幣280萬元,將依照各團體提案計畫書的經費需求,提供至少新台幣30萬元,至多100萬元的獎金。

「青少年環境行動獎」以「分享、實踐、改變」,鼓勵青少年投入環保行動,不限環保題材,如:保護物種、拒食非友善食材、減塑生活、資源節約、無痕山林、環境倡議推廣、參與環保團體的活動等皆可。總獎金新台幣15萬元,將依據投稿作品徵選出得獎者。其中首獎一名,獎金新台幣6萬元和獎座;優選3名,獎金各為新台幣3萬元和獎座。

還有網路人氣獎(社會團體組限定),總獎金新台幣5萬元,將對綠獎官網投票數最高的前五個單位,各發給獎金新台幣1萬元。

綠獎凝聚企業界力量,擴大影響力,幫助更多人為美好的環境而努力。今年參與綠獎的企業夥伴有八家,包括3M、宏瑞制程工業、漢民科技、智原科技、愛德華先進科技、漢科系統、台塑勝高科技、以及東京威力科創;並由聯合報系有故事公司協辦,由知名專家學者共同組成評審團,評選機制客觀公正。

文章來源:聯合新聞網

綠獎資訊 ── 第五屆綠獎徵件活動於4/22世界地球日正式啟動!歡迎大家踴躍報名

第五屆綠獎徵件活動於4/22世界地球日正式開跑。在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影響全球之際,聯電關愛地球的心未曾止息,持續攜手供應鏈夥伴,以堅定信念支持生態保育活動的推行。2020年第五屆綠獎提供總獎金300萬元,公開徵求對環境生態保育有卓越貢獻的保育計畫以及具有啟發性的青少年環境行動方案。

今年除了「大型生態保育計畫徵件」,去年首次舉辦的「青少年環境行動獎」,發掘了主動關心環境、分享行動理念的績優青年典範。今年青少年環境行動獎以分享、實踐、改變為評選重點,以更友善的徵件規格並輔以複評,鼓勵更多青少年參與。

第五屆綠獎於9月9日徵件截止,歡迎各界致力於環境保護的NGO團體、社團法人、青少年等夥伴踴躍參加。5月29日舉辦徵件說明會,因應疫情將採用線上方式舉辦,讓大家安心參與,請留意綠獎官網最新消息。

綠獎資訊 ── 還給孩子蝴蝶山與珊瑚海 聯電伴生態團體守護環境

聯華電子發起的「綠獎」,4年來已陪伴全台19個生態保育團體守護台灣的生態環境,更透過徵選,發掘許多默默為台灣付出的在地小人物,期待透過綠獎讓他們的努力被看見,進而影響更多人關注生態保育,才不會讓下一代只能透過網路或博物館認識與我們生存在同一片土地上的動植物。

第四屆綠獎除了維持最高獎金300萬外,還增設「青少年環境行動獎」,聯華電子風險管理暨安環處資深處長吳博文指出,聯電有感破壞環境的速度遠大於生態保育團隊的努力,希望鼓勵更多年輕學子投入環境保護,因此今年提供青少年主動為環境議題倡議的機會。


▲​第4屆綠獎新增「青少年環境行動獎」,聯電盼藉此提供青少年主動為環境議題發聲的機會。 圖/李宜庭攝影

首獎得主是來自嘉義的陳亭予,從小學五年級便跟著爸爸往山裡跑,幫忙種植食草、蜜源植物,學習復育蝴蝶。陳亭予說,小時候就很喜歡接觸各種昆蟲,像是甲蟲、蜜蜂等,他都不怕,飼養的過程都很順利,直到遇上了蝴蝶。

蝴蝶教我的事 面對挫折的勇氣
「養蝴蝶比養其他昆蟲還要難,剛開始遇到很多挫折,但也因為如此,才想要去突破它。」陳亭予說,自己小時候比較難靜下來,但在照顧蝴蝶的過程當中,逐漸養出了耐心與細心。

他舉例,像是為了妥善照顧幼蟲,會先用毛筆輕輕將卵掃到容器中、移到別處,以便飼養,待幼蟲孵化後,再將它們移到食草植物上,過程都得小心翼翼,以免傷害到卵或幼蟲。

▲​陳亭予只要一有空,就會跟著爸爸到山上的蝴蝶園種植蜜源植物、復育蝴蝶。 圖/張柏瑩攝影

陳亭予接著說,照顧蝴蝶比其他昆蟲更具挑戰性,卻也帶給他更多的成就感。談及接觸蝴蝶的緣由,他說明,有次爸爸因除蟲工作誤殺蝴蝶幼蟲,有感除蟲也要認識昆蟲,才不會誤殺,從此開始研究蝴蝶,進而發現台灣的蝴蝶品種雖多,數量卻是越來越少,因此開始買地種植蜜源植物,投入復育蝴蝶的工作。

父女傳承 盼重現滿山蝴蝶美景
從小就喜歡跟著爸爸,也樂於接觸大自然的陳亭予,在爸爸的耳濡目染下,一起復育蝴蝶,父女倆在嘉義中埔山上的蝴蝶園,一點一滴地打造適合蝴蝶的棲地,他們相信這樣做,蝴蝶就會在此繁衍。

不過,陳亭予也說,復育蝴蝶只是個引子,是想藉像蝴蝶這樣的明星物種,喚起大家對環境保育的重視。過去濫用農藥及濫墾山坡地等人為因素,嚴重破壞蝴蝶及其他生物的生存空間,讓山林失去生機,「只要讓處於食物鏈底層的蝴蝶變多,以其為食的昆蟲與鳥類變自然增加。」

陳亭予本次獲獎的倡議影片「阿里山蝴蝶夢」,主要講述透過種植馬兜鈴等蜜源植物,讓以此為食的黃裳鳳蝶、大紅紋鳳蝶及紅紋鳳蝶能在此生存、繁衍後代。對此,吳博文表示,影片不僅感受到陳亭予想讓阿里山重現蝴蝶滿山飛舞的熱情,更看見女兒繼承父親的志向,父女倆攜手,為下一個世代的孩子還能親眼看見蝴蝶而努力,希望用他們的故事影響更多人投入對環境友善的循環中。


▲陳亭予想透過種植馬兜鈴復育黃裳鳳蝶。 圖/張柏瑩攝影

澎湖青年種珊瑚 回饋孕育萬物的大海
「綠獎不只讓我看到很多人為了生態保育努力,還看到青年回鄉的例子,試圖為家鄉和下一代留下些什麼,具有社會人文的價值。」吳博文強調,例如今年再次獲獎的「海洋公民基金會」,就是一群熱血的澎湖青年留在家鄉努力的故事。

海洋公民基金會董事長胡昭安表示,基金會自2017年開始復育珊瑚,經過3年不斷嘗試,研究以扦插法的方式,讓潛水員將一株株的珊瑚幼株種回石滬內的海床上,希望重現澎湖海域生機。


▲海洋公民基金會以扦插法的方式,將一株株珊瑚種回大海。 圖/海洋公民基金會提供

「我們已經從海裡拿太多的東西了,是否能回饋大海一些什麼?那我們想到的是種珊瑚。」胡昭安說,小時候在澎湖近海,很容易看見綠蠵龜,但現在別說是綠蠵龜,連魚類都未必容易見到,因此他與基金會的夥伴相信,只要珊瑚一多,其他的海洋生物自然就會回來,或許珊瑚復育只是一件小小的事,但只要持之以恆地做,就能夠讓大海更美麗,也是為孩子保留能夠親自認識這個大自然的權利。

3年努力不懈 珊瑚復育率達6成
本次獲獎的計畫「在海田裡,種下守護海洋的種子」已執行3年,胡昭安說,目前團隊已找到優化珊瑚復育的方法,今年種下的600株珊瑚,有360株成功存活,復育率高達6成,未來若有人需要,他們也很樂意分享這些成果,希望讓下一代都能知道這些形形色色的海洋生物是真實存在的

吳博文說,這些青年不僅能下海,回到簡報室又能侃侃而談自己的計畫以及對生態保育的想法,是真正的斜槓青年,而聯電也希望長期陪伴這群人,不僅提供獎金資助,更是提供一個讓他們發光發熱的舞台,讓更多人看到這些富有生命力的故事,促進台灣正向發展。

文章來源:聯合新聞網

綠獎資訊 ── 綠獎新創新 增設青少年獎、LINE貼圖

第四屆綠獎日前已於國父紀念館中山講堂頒獎,今年有兩項創新,一是首次頒發「青少年環境行動獎」,二是首次推出綠獎的LINE貼圖。其中,「青少年環境行動獎」由嘉義輔仁高中高三學生陳亭予團隊獲得首獎;LINE貼圖由插畫家楊阿步繪製。

主動認養公路邊坡 期待蝴蝶翩翩飛翔
還有一件事很溫馨,獲得青少年首獎的陳亭予於報名參賽後,如今已是國立中興大學昆蟲學系一年級的學生,該系教授楊正澤過去曾經擔任第二屆綠獎的評審,他聽說系上的學生獲獎,非常高興參加頒獎典禮,師生於會場碰面,互相問候,喜氣洋洋。

陳亭予團隊製作的「阿里山蝴蝶夢」影片,片長4分50秒,由陳亭予、劉宇哲製作,全片以阿里山為背景,影片中,陳亭予的父親是超級蝴蝶迷,為了養蝴蝶,在嘉義中埔買下一塊山坡地,種了很多不同的蝴蝶食草,父女視此為「祕密基地」,可是每當周圍的檳榔園開始噴灑農藥,農藥一飄進基地,就會看到滿地早么的蝴蝶。

陳亭予說,父親從小住在阿里山,當時山上有很多蝴蝶,如今她在山上只看見一輛一輛的遊覽車,而不見蝴蝶,令人感慨。

陳亭予發現阿里山公路74K及78K路旁的向陽山坡地,公路局工作站種了一些蝴蝶食草,吸引一些蝴蝶採食花蜜。但因藤蔓及雜草掩蓋,食草長得不好。她跟工作站接洽並認養這些地方,盼以兩年時間復育蝴蝶食草及蜜源植物,如馬兜鈴、桶鈎藤、賊仔樹、刺蔥、樟樹、豬腳楠等,希望此路段山坡地能成為優良的蝴蝶基地。

片中阿里山公路旁的蝶舞翩翩,如蜜源植物「冇骨消」樹叢中的大紅紋鳯蝶,還有青帶鳳蝶、寬青帶鳯蝶等,陳亭予希望兩年後遊客至此,會駐足好好欣賞美麗的蝴蝶翩翩飛翔,「我真的想把這份美麗的感動,在阿里山上再現。」她說。

陳亭予表示,她家在嘉義市,因父親友人託管一個花園,園中除了花木,還種菜,她從小和姊姊、同學在園中嬉戲,對蝴蝶、蜻蜓、蚱蜢、金龜子等昆蟲都十分熟悉並有研究興趣,她於國小五年級時就決心將來要讀大學昆蟲系。

她說,現在讀興大昆蟲系,除了每天在課堂上課,教授和實驗室助理也教他們為蝴蝶建立資料庫,包括採集DNA、如何編號等等;有關阿里山公路的蝴蝶基地,相關蝴蝶食草或蜜源植物是她上山和到溪床蒐集種子種植的,現在每週六日,她都會上山照顧經營,希望兩年後達到目標。

▲陳亭予(右)和父親把孵化的鳳蝶幼蟲放置在蝴蝶食草上,幫助蝴蝶繁殖。 陳亭予/提供

借繪畫LINE貼圖 喚起生態保育觀念
另外,今年綠獎首創的LINE貼圖,是由關心生態保育的插畫家楊阿步所繪製,貼圖主角名為「綠寶」。楊阿步表示,因為近年來參與社群討論,增加了對保育與環保議題的關注,又參與了關於石虎的公益畫播活動。所以從他擅長的插畫出發,多做一些事情。


▲第四屆綠獎首創LINE貼圖,貼圖主角名為「綠寶」,由關心生態保育的插畫家楊阿步所繪製。 聯電/提供

在設計過程中,他看到報名團體的貢獻,覺得台灣保有豐富的自然生態,並有那麼多團體和有心人在為台灣的生態努力,「就覺得很棒。」由於是以貼圖呈現,所以他把通過複評、爭取保育的九種生物畫成簡約可愛的樣子,又保有它(牠)們的特徵,希望大家一眼就能看出每張貼圖呈現的生物是什麼。

他設計的九張貼圖,每張有一種爭取保育的生物,依圖二所示,上排由左至右分別是:台灣猛禽研究會──猛禽、中華民國荒野保護協會──水生植物石龍尾、基隆市野鳥學會──遊隼;中排由左至右:台北市野鳥學會關渡自然公園管理處──水雉、臺灣海洋保育與漁業永續基金會──小丑魚、台南市生態保育學會──黑面琵鷺;下排由左至右:台灣濕地保護聯盟──螢火蟲、海洋公民基金會──珊瑚、台灣蝴蝶保育學會──大白斑蝶。

文章來源:聯合新聞網

綠獎資訊 ── 第四屆綠獎頒獎 綠色環保推廣擴散

聯華電子於11月29日在國父紀念館中山講堂舉辦第四屆綠獎頒獎典禮暨成果發表,共有五個生態保育團體獲得「大型生態保育計畫獎助」,獎助金共300萬元,還有兩名高中學生獲得「青少年環境行動獎」。

本屆綠獎有兩項創新,一是首次頒發「青少年環境行動獎」,二是首次推出綠獎的LINE貼圖,該貼圖由插畫家楊阿步繪製,圖中的主角名為「綠寶」。

▲第四屆綠獎新創的LINE貼圖,圖中主角名為「綠寶」。 聯華電子/提供

綠獎於2016年由聯電發起,積極支持綠色環保及生態保育行動,歷年都受到企業界的響應,為國內對生態保育提供最高獎金的獎項,投件數也創新高。

聯電總經理簡山傑於典禮致詞表示:「聯華電子重視企業社會責任,我們很高興藉由綠獎,建立起環境友善平台,連結致力於生態努力的保育志工、以及想為環境盡心的企業,感謝3M、台灣巴斯夫、漢民科技、欣興電子、宏瑞制程、愛德華先進、智原科技、漢科系統等企業持續支持綠獎,讓有理想的生態保育團體得以實現對台灣土地的愛。今年綠獎新增青少年組,我們希望引導青少年主動為環境議題發聲,鼓勵更多年輕學子投入環境保護。也期望綠色環保的精神與行動向下扎根,向外推廣擴散,帶動臺灣生態環境的改變。」

本屆綠獎由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鄭明修、台師大生命科學專業學院名譽教授黃生、清大公共事務組執行長薛荷玉、知名兒童生態教育科普暢銷作家胡妙芬組成評審團,選出本屆得獎單位。

其中,「大型生態保育計畫獎助」的得獎計畫分別是:「臺灣海洋保育與漁業永續基金會」的「鼻頭角公園小丑魚抵家計畫」;「台灣猛禽研究會」的「看不見的玻璃陷阱──北部地區野鳥窗殺調查與友善鳥類玻璃教育推廣」計畫;「中華民國荒野保護協會」的「雙連埤瀕危植物原地保種及教育推廣計畫」;「海洋公民基金會」的「為孩子,種下一片珊瑚海田」計畫;「台灣濕地保護聯盟」的「濕坔微光─高雄市洲仔濕地螢火蟲棲地營造及教育推廣計畫」。


▲​獲得第四屆綠獎「大型生態保育計畫獎助」的五個生態保育團體代表,與聯電總經理簡山傑(左三)、台師大生命科學專業學院名譽教授黃生(左四)合影,左一起為中華民國荒野保護協會理事長劉月梅、台灣猛禽研究會理事長林思民;右一起為臺灣海洋保育與漁業永續基金會代表林愛龍、海洋公民基金會董事長胡昭安、台灣濕地保護聯盟祕書長鄭仲傑。 有故事公司/提供

「青少年環境行動獎」由嘉義輔仁高中學生陳亭予的「阿里山蝴蝶夢」及新竹竹東高中學生張書毓的「山溪成癮」影片獲獎。「網路人氣獎」依網路投票數產生五個得獎單位,分別為:台北市野鳥學會關渡自然公園管理處、中華民國荒野保護協會、海洋公民基金會、基隆市野鳥學會、台灣猛禽研究會。


▲獲得第四屆綠獎「青少年環境行動獎」的嘉義輔仁高中學生陳亭予(左二)、新竹竹東高中學生張書毓(左三),與國立中興大學昆蟲學系教授楊正澤(左一)、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鄭明修(右一)合影。 有故事公司/提供

會中頒發獎座及獎金,聯電也致贈支持綠獎的八家企業感謝狀;另邀請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鄭明修主講「海洋保育」;荒野保護協會理事長劉月梅演講「食蟲植物調查與四斑細蟌守護計畫」;及海洋公民基金會陳宜君主任主講「在海田裡,種下守護海洋的種子」,內容深入淺出,讓與會者都有不少收獲。

頒獎會場同步展出綠獎前三屆得獎成果,包括:第一屆「南投縣埔里鎮一新社區發展協會」的「瀕危白魚、一新齊心、一同守護」計畫。第二屆「彰化縣埔鹽鄉大有社區發展協會」的「金碳大有,綠活農村」計畫。第三屆「中華民國荒野保護協會」的「臺灣地區四斑細蟌的保育、調查、環境教育及推廣」計畫;「台灣蝴蝶保育學會」的「漫漫蝶旅──斑蝶遷徙」計畫;「台灣濕地保護聯盟」的「月光下,守護陸蟹媽媽──高雄海岸陸蟹調查及教育推廣計畫」;「基隆市野鳥學會」的「深澳象鼻岩及遊隼守護計畫」;「海洋公民基金會」的「在海田裡,種下守護海洋的種子」計畫。

文章來源:聯合新聞網

綠獎資訊 ── 綠獎第三屆得主 生態保育貢獻令人動容

聯電已舉辦四屆綠獎,成果豐碩,對生態保育的貢獻,眾所矚目,值此第四屆頒獎典禮即將舉行的重要時刻,回顧去年第三屆得獎團體的貢獻,仍令人動容。

第三屆得主的貢獻如下:
「中華民國荒野保護協會」提出「臺灣地區四斑細蟌的保育、調查、環境教育及推廣」計畫。自今年4月13日舉行志工調查訓練,並立即投入調查工作,並於普查和定點監測中,在新北市五股溼地生態園區、社子島濕地、磺港溪發現成蟲。

為讓民眾對蜻蛉目有更多認識,舉辦蜻蛉自然觀察班,於108年7月13日舉行,第一天的「四斑細蟌講座」有18人參加,邀請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林斯正博士「淺談及觀察台灣的蜻蛉目昆蟲」。第二天的「蜻蛉戶外觀察課程」,有17人參加,由康吉成解說員率領,至新山夢湖、新山東峰或溪邊觀察了解台灣蜻蛉目昆蟲。10月19日舉辦「四斑細蟌保育策略論壇」,邀請學者及公部門代表共7人,與會者23人,一起討論四斑細蟌的現況、問題,以及保育行動的未來方向。

「台灣蝴蝶保育學會」提出「漫漫蝶旅──斑蝶遷徙」計畫。台灣斑蝶生態多樣而豐富,彰化縣芬園鄉同安國小位於斑蝶遷徙經過的地點,使該校成為觀察台灣斑蝶豐富多樣性的絕佳場所。所以台灣蝴蝶保育學會與同安國小合作,將學校改造成友善斑蝶的遷徙中繼站,並培訓學生為斑蝶小小調查員,與社區居民共同守護這片遷徙地。同安國小斑蝶小小解說員培訓參與學生26人;108年上半年度有18堂課,下半年度有9堂課;3月種植20種蝴蝶食草及蜜源植物共計280株。此外,108年3-11月,進行同安國小校園及周遭蝴蝶調查,共調查出72種、1249隻蝴蝶;斑蝶標放72隻,包括小紫斑蝶、異紋紫斑蝶、雙標紫斑蝶等…。

「台灣濕地保護聯盟」提出「月光下,守護陸蟹媽媽─高雄海岸陸蟹調查及教育推廣計畫」,展開志工培訓,自108年6到8月,在高雄典寶溪出海口南岸援中港濕地,記錄到276隻凶狠圓軸蟹個體。調查過程發現不少車輛行經輾死陸蟹,已在輾死最多陸蟹的路段設立「注意陸蟹、減速慢行」的標語。此外,6、7、8月調查期間,見到許多民眾捕捉凶狠圓軸蟹,帶回做為石斑及大型魚類的魚餌或飼料,調查人員即予溝通勸說。

「基隆市野鳥學會」提出「深澳象鼻岩及遊隼守護計畫」。緣起於象鼻岩為台灣本島唯一的海蝕拱,卻因屬於未登錄的國有地,無人管理,易使象鼻岩受到破壞,衍伸遊客安全議題。又自104年發現一對遊隼在深澳象鼻岩及酋長岩區域穩定棲息,106年確認繁殖成功並有1隻幼鳥離巢;107年有3隻幼鳥於5月中離巢。

基隆鳥會於108年4月10日行文新北市政府文化局,提報深澳象鼻岩為文化資產保存法第78 條的「自然紀念物」,希望能讓象鼻岩受到重視及保護。另外,遊客經志工勸導及解說後,很樂意配合,幾乎有志工守護時,象鼻岩背部都沒有人上去。另外也喚起新北市政府及媒體,將守護象鼻岩的共識,於深澳象鼻附近營造出來,未來主管機關運作的模式也將以當地志工守護為主。

今年遊隼成功繁殖兩隻。遊隼已經常駐該地點,除了2至6月的繁殖季之外,兩隻親鳥都棲息在深澳,每天幾乎都有部分時段停棲在酋長岩附近岩壁上,對於遊隼的保育及民眾的環境教育有莫大助益。

「海洋公民基金會」提出「在海田裡,種下守護海洋的種子」計畫,復育珊瑚範圍在澎湖跨海大橋下的澎湖內海最北端的通梁海域,基金會從106年開始種植珊瑚,希望藉由復育珊瑚保育棲地,維護生物多樣性,讓內海生態得以永續。復育的珊瑚有五種,分別是:鹿角珊瑚屬、微孔珊瑚屬、軸孔珊瑚屬、角菊珊瑚屬、角星珊瑚屬,以阡插法復育;目前主要復育軸孔珊瑚,另外,枝狀珊瑚較容易固定;已經完成六百株珊瑚移植。107年,進行珊瑚幼生輔育場的建立與操作,108年已見幼株活存率達六成以上。

文章來源:聯合新聞網

綠獎資訊 ── 綠獎第二屆得主 生態保育貢獻卓著

聯電已舉辦四屆綠獎,成果豐碩,對生態保育的貢獻,眾所週知,如今於第四屆頒獎典禮即將舉行的此刻,回顧兩年前第二屆得主對生態保育的做法,至今仍令人感懷。

第二屆得主的貢獻如下:
「彰化縣埔鹽鄉大有社區發展協會」提出「金碳大有 ,綠活農村」計畫,在大有社區推動「藏碳於田」,以生物炭改善水質與平衡土壤酸鹼度,讓水稻根深茁壯,稻穗飽滿,不易得病害;並以「稻鴨共生」抑制害蟲與雜草,運用自然農法、有機栽培,復甦自然生態,帶來健康安全的農產品「金碳米」,熱銷全台。

「中華鯨豚協會」提出「台六線上的人漁故事」計畫,記錄台東新港漁港的漁業,包含介紹常見洄游魚種「鬼頭刀」漁獲面臨的狀況,來討論友善海洋的海鮮消費。做法有三,包括:一、創建太平洋上台六線人漁故事:完成新港漁港漁獲調查、訪談兩位在地漁船船長;撰寫八篇人漁故事文章;設計友善海鮮菜單、推廣愛海餐點。二、舉辦故事工作坊,共計22人參加,大家都順利完成屬於自己的海洋故事繪本。三、推廣活動:含網路社群與媒體推廣,包括漁民訪談、漁市場拍攝錄影,轉化為網路文章、社群貼文與影音,於網路上推廣,計撰寫11篇宣傳貼文。又發展兩套永續海鮮教案遊戲,分別為「鬼頭刀勇闖太平洋」、「永續海鮮紅綠燈」,於成功海洋環境教室導覽。

另外,「台灣濕地保護聯盟」提出的「濕坔聲命力─洲仔濕地聲警監測暨教育推廣計畫」,透過聲景監測,提供市民聆聽洲仔濕地,從錄音資料瞭解人為活動及生物多樣性的變化趨勢,提供未來保育經營管理參考。

「基隆市野鳥學會」提出「校園荔枝樁象生物防治環境教育推廣」計畫,在校園研究以平腹小蜂對荔枝椿象蟲進行生物防治,做為防治方法的參考。

「中華民國荒野保護協會」提出「臺灣地區食蟲植物的保育、調查、環境教育及推廣」計畫,在竹北蓮花寺棲地進行食蟲植物保育、建立臺灣食蟲植物分布檔案、於學校進行保育推廣演講。

文章來源:聯合新聞網

綠獎資訊 ── 綠獎第一屆得主 生態保育貢獻令人感懷

聯電已舉辦四屆綠獎,各獲獎團體對生態保育的貢獻,眾所矚目,回顧三年前第一屆得獎團體的貢獻,至今仍令人懷念。

第一屆得主的貢獻如下:
「南投縣埔里鎮一新社區發展協會」提出「瀕危白魚、一新齊心、一同守護」計畫。緣起於保育類動物台灣白魚主要棲息於南投縣埔里鎮一新社區的小溪流中,經保育調查,溪流僅存1,000尾白魚,瀕臨絕種。於是當地農民們以「友善大地、無毒栽種」取代傳統農法,在農地旁保留一塊地興建白魚復育池。如今社區三條溪、六個復育池已經共有5,000尾白魚。其中茭白筍田、咖啡園與白魚共生,以白魚為生態指標,於是社區生態回來了,蜻蜓、蝴蝶和青蛙都回來了。

「中華民國野鳥學會」提出「香山濕地之鳥類推廣與環境教育活動計畫」,此計畫緣起於香山濕地有重要的生態多樣性功能,卻被人為種植的紅樹林和環境垃圾破壞,必須設法改善。為宣導此事,學會為當地「頂埔國小」訓練小學生為小小解說員,又為他們設計有趣的摺頁,讓他們學會利用不同面向的知識,傳遞鳥類保育與維護香山濕地生態的重要性,以向全校同學及民眾說明;還舉辦鳥類生態攝影展,讓師生、家長與民眾參觀香山濕地鳥類生態與欣賞鳥羽之美,從而關注在香山濕地清除部份紅樹林和環境垃圾的問題。

「台灣海洋環境教育推廣協會」提出「吃補還是吃毒?台灣地區鎖管胃內塑膠微粒調查與教育推廣計畫」,培訓志工在台灣各地鎖管銷貨重要魚市採樣,檢查胃內容物是否有塑膠微粒出現,再分析塑膠微粒的誤食機率是否有季節或地域差異。這項計畫採樣了320尾鎖管,但檢驗發現大多數鎖管的胃部都是空的,清華大學分子生物研究所林雋硯博士研判可能鎖管在攝食時會避開游動的塑膠碎片;或攝食塑膠碎片後已排泄乾淨。該協會仍自費完成12場推廣教育,不斷提醒參與民眾,雖無法說明鎖管絕對不會誤食人造的各種海洋垃圾,仍需要人類從生活習慣中改變,唯有避免產生人造垃圾,或予回收,才能避免繼續污染地球環境。

「台南市生態保育學會」提出「學甲濕地,甲咱作陣」計畫,監測學甲濕地演變及生物資源調查,供濕地相關研究及做為環境教學教材。該學會的做法如下:一、每月固定聘請兩位巡守員、三位監測員,協助巡守及監測鳥類;而且每年固定舉辦濕地導覽解說人才培訓與宣傳,及辦理系列環境教育、體驗活動,吸引民眾參與濕地保存成果紀錄。二、每年舉辦學甲濕地環境教育親子體驗活動,包括多場次親子輕旅行,讓民眾參與濕地保育,參加人相當多,締造良好的成果紀錄。三、與鄰近光華社區(學甲區光華里)、第五社區(學甲區中洲里)、西明社區(學甲區明宜里)、一秀社區(學甲區秀昌里)、漳洲社區(佳里區漳洲里)共同合作,透過五組社區相互連結,進一步推動社區總體營造的生態保育特色成果。

文章來源:聯合新聞網

綠獎資訊 ── 第四屆綠獎頒獎典禮暨歷屆成果發表

綠獎至今邁入第四年,歷屆環保團體的成果也開始壯碩,
綠獎頒獎典禮不同以往,我們將邀請歷屆得獎團體分享成果,
以下為第四屆綠獎頒獎典禮暨成果發表資訊:

典禮資訊
日期:2019/11/29 星期五
時間:14:00 – 16:00(13:30開放入場)
地點:國父紀念館 – 中山講堂(台北市信義區仁愛路四段505號,近捷運國父紀念館站)

典禮流程
13:40-14:00|貴賓入場
14:00-14:05|正式開場
14:05-14:15|長官致詞
14:15-15:05|評審講演及頒獎
15:20-16:00|歷屆成果分享
16:00-16:30|成果展交流

歡迎有興趣的朋友與我們共襄盛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