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灣,所有的貓頭鷹,包含領角鴞均被歸列為保育類,與其數量並無太大關係,主因是其為猛禽,而猛禽在生態食物鏈佔據非常高的位階,可以維持穩定整個生態系統的發展。但,要不是每年新聞都有報導都會區的公園、住家周圍有民眾撿到領角鴞的幼鳥,一般民眾都不敢相信,貓頭鷹之一的領角鴞可能就生活在你我附近。而這領角鴞的生存又與你我的生活有何關係呢? 因此,自2017年迄今,一群以新竹縣芎林鄉自然谷環境保護公益信託為基地,關心環境生態與保育的鄉民、老師、學生及本協會的繩索攀樹教練們合作,從製作貓頭鷹巢箱,運用繩索攀樹技術在自然谷及其周遭的國小、民宅庭院等樹冠內掛設人工巢箱,自主觀察貓頭鷹的繁殖過程與記錄其生態事。
於此同時,我們卻也發現更多領角鴞與你我的環境共同面臨的危機與議題如下:
⚫ 老鼠藥導致老鼠的天敵領角鴞整巢滅亡,老鼠更加氾濫
⚫ 地方政府持續發放老鼠藥給民眾,老鼠藥傷害更多生態食物鏈
⚫ 領角鴞獵捕老鼠的能力是否可以適度替代老鼠藥?
⚫ 領角鴞原本繁殖的大樹砍伐殆盡,影響其繁衍下一代
⚫ 對領角鴞幼鳥離巢行為的誤解,撿獲幼鳥處理方式失當導致親鳥繁殖失敗
從上述的危機與議題,四年來我們一直自主持續實際執行如下工作:
1. 和在地的國小~高中、大學合作,校園環境協助領角鴞造窩復育。
2. 開發領角鴞相關的環境教案,引導學生、民眾、政府單位關心領角鴞。
3. 引導農村的住家參加搭設人工巢箱,保育領角鴞,並協助觀察記錄。
4. 影像紀錄領角鴞捕食老鼠的數量,以說服偏鄉民眾減停用老鼠藥。
5. 更全面紀錄領角鴞幼鳥離巢的行為模式與過程,以了解在地面撿拾到幼鳥的處理方式。
6. 培養貓頭鷹生態觀察與調查的青年志工。
7. 與其他團隊合作,運用科技技術,發展更新的調查方式,更完整觀察記錄夜行性的貓頭鷹。
期待有更多的補助,加上公民參與生態觀察及保育的精神,對小型貓頭鷹做出更全面的了解,也培養更多學生、民眾等對領角鴞等小型貓頭鷹的保育做出正面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