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獎資訊 ── 綠獎校園講座/麥覺明到臺南女中分享山林之美

第六屆綠獎徵件活動於上週4/22世界地球日正式啟動,公開徵求優質生態保育計畫及青少年環境行動倡議,總獎金300萬元。

本屆綠獎首次進入校園,邀請了致力於守護生態環境的專家與學生面對面。透過讓學生了解台灣大自然的美好,提升學生對生態環境的學習與愛護,並提供獎金鼓勵學生以行動,實踐生態保育、環境行動倡議等,創造自我價值。

聯華電子林珮萱經理表示:「聯華電子主辦的綠獎,是為了援助環境保育團體,以及促進民眾環保意識而設立。本次進入校園,是希望能在小朋友的心中種下一顆綠色的種子,期望他們未來成長為台灣環境保育盡一份心力的大樹。」

4/28首場校園講座吸引超過80位師生參加。台南女中校長鄭文儀說:「很高興聯華電子主辦這場校園活動,讓孩子們可以更了解台灣山林的美好。」

▲ 麥覺明導演與學生分享山林所見與台灣自然之美。

擔任講師的MIT台灣誌導演麥覺明,以「踏尋山林俯瞰台灣之美」為主題,分享自身長期走遍臺灣山林生態的知識與經驗,同時提供學生對綠獎徵件投稿的重點與建議。他表示:「台灣因海拔落差大,小小的島嶼,生物種類卻佔全球高達4.1%,從侏羅紀流傳至今的巨大蕨類,以及台灣特有種的野山羊、山椒魚、櫻花鉤吻鮭等,都是台灣自然的瑰寶。」

另外也分享了追蹤台灣黑熊20年的紀錄片「黑熊來了」的拍攝秘辛。台灣黑熊目前只剩200-600隻,因森林濫墾的狀況與被人類迫害的情形日益嚴重,所以對森林的保育刻不容緩。

▲ 現場台南女中同學仔細聆聽麥覺明導演的分享。

同學們向麥導詢問遇到黑熊時爬樹有沒有用?麥覺明則播放了一段黑熊爬樹的影片並趁機告訴大家:「人爬樹是絕對會輸的。黑熊雖然是雜食性的動物,但80%都吃果實等素食,不太主動獵食。我爬山那麼多年也只近距離遇過一次,沒有那麼容易遇到,所以大家不用太擔心。」

老師們也樂意輔導學生一起參與綠獎的投稿,共同愛護自然環境。講座的最後,麥導更一一與學生簽名合照,鼓勵他們一起愛台灣。

▲講座結束後,台南女中同學排隊與麥覺明導演合照、簽名。

聯華電子與有故事將在6月9日前往新竹實驗中學、6月18日於台中女中,舉辦2場校園講座。徵件活動則將持續到9月15日,並於11月公佈得獎名單。歡迎全台的生態保育團體以及對自然生態有興趣的學生踴躍參加,徵件規定詳見綠獎官網。

本次講座活動由聯華電子主辦,聯合報有故事公司、聯合報系文化基金會、臺南女中協辦。合作夥伴為大陽日酸系統科技、台灣3M、東京威力科創、欣興電子、智原科技、愛德華先進科技、漢民科技、漢科系統科技。

 

文章來源:聯合新聞網

綠獎資訊 ──「第六屆綠獎徵件」4/22世界地球日正式啟動 總獎金300萬元 歡迎大家踴躍報名!

第六屆綠獎徵件活動於4/22世界地球日正式啟動,總獎金新台幣300萬元,公開徵求對環境生態保育有卓越貢獻的保育計畫以及具有啟發性的青少年環境行動倡議。

綠獎獎金是國內環境保育相關獎項中,獎金最高的。今年的徵件項目包括社會團體組的「生態保育計畫」、學生組的「青少年環境行動獎」等。今年首次進入校園,邀請三位長期致力守護生態環境的意見領袖(MIT 台灣誌導演與製作人麥覺明、海洋議題資深記者與作者黃佳琳、荒野保護協會榮譽理事長李偉文),親自與學生分享自身經歷與豐富知識,希望為更多青年學子帶來啟發、實踐綠色行動,培育未來的永續新力量。

生態保育計畫獎助(社會團體組)歡迎政府立案的社、財團法人(不含企業基金會)、各地方社團、社區發展協會、NGO組織參加;青少年環境行動獎(學生組)歡迎國內學生(民國90年9月至95年8月出生/現為國三至大一)參加,如為一人以上的團體參賽,必須推派隊長代表參賽。

「生態保育計畫」,徵求維護生態環境與綠色環保或土地永續發展的具體可行計畫書,主辦單位邀請關注生態環境、永續發展計畫的專業評審,依照各團體計畫書提出的經費需求,提供獲獎單位至少新台幣30萬元,至多100萬元的獎金。

「青少年環境行動獎」徵求提出實踐環保做法,為具體已執行的行動說明書,如保護物種、拒食非友善食材、減塑生活、資源節約、無痕山林、環境倡議推廣、參與活動等友善具體行動。總獎金新台幣15萬元,首獎一名,獎金新台幣6萬元和獎座;優選3名,獎金各為新台幣3萬元和獎座。

聯華電子自民國105年開始推動「綠獎」活動,透過公開徵件及專家評選,選出傑出生態保育計畫,激發大眾對保育的關心與投入,將綠色環保的精神與行動向下扎根,向外推廣擴散,進而帶動臺灣生態環境的改變。走過五個年頭,累計支持了30個生態保育計畫及青少年環境行動倡議。

第六屆綠獎於9月15日徵件截止,歡迎各界致力於環境保護的NGO團體、社團法人、青少年等夥伴踴躍參加。5月28日舉辦線上徵件說明會,請留意綠獎官網最新消息。

綠獎資訊 ── 2021第六屆綠獎校園講座暨徵件說明會

2021年綠獎即將於4/22世界地球日展開第六屆徵件活動,今年將首次走入校園,邀請三位長期致力於守護生態環境的專家,親自到校園與學生面對面分享自身的豐富經歷、傳遞生態保育知識,更期待鼓勵更多關注環境保育的學生參與本屆徵件活動,看到學生發揮創意、實踐綠色行動!

自第四屆起除了生態保育計畫獎助,為青年學子新增一獎項「青少年環境行動獎」,兩年來已在全台實現多件青少年環境行動倡議:阿里山蝴蝶夢、蛙愛溪口、樹學芳城市、桃園夜市空氣很清新、尋龍記,顯現台灣學生對於生態保育的創意性與行動力!

2021年 第六屆綠獎校園講座暨徵件說明會
主題:踏尋山林俯瞰台灣之美
講者:MIT 台灣誌導演與製作人 麥覺明
時間:2021年4月28日(三) 14:20-16:10
地點:台南女中

主題:潛進海洋海的美麗與哀愁
講者:海洋議題資深記者與作者 黃佳琳
時間:2021年6月9日(三) 12:30-14:00
地點:新竹實驗高中

主題:讀遍荒野徜徉自然浪漫
講者:荒野保護協會榮譽理事長、知名作家 李偉文
時間:2021年6月18日(五) 14:00-16:00
地點:台中女中

備註一:校園講座暨徵件說明會僅開放校園內學生與老師參加,未開放一般民眾參與。
備註二:講座簡要內容將分享於FB粉專,後續將研議是否以影片紀錄,有興趣的民眾可繼續關注綠獎最新消息!

綠獎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ecoechoaward/
綠獎instagram:https://www.instagram.com/ecoechoaward/
有任何疑問歡迎來電、來信或是私訊喔!

綠獎資訊 ── 推動「搶救冬季漂鳥的家─—淡水河蘆洲灘地復育計畫」 台北市野鳥學會關渡自然公園管理處獲第五屆綠獎

新北市蘆洲區淡水河灘的紅樹林擴散增生,造成鷸鴴科水鳥棲地消失,使每年上萬隻渡冬黑腹濱鷸減至不足千隻,「台北市野鳥學會關渡自然公園管理處」擬推動「搶救冬季漂鳥的家─—淡水河蘆洲灘地復育計畫」,期將濱鷸屬水鳥利用率最高的5公頃灘地紅樹林移除,以利黑腹濱鷸等生存。這項計畫獲得第五屆綠獎的生態保育計畫獎助,並於民國109年11月27日在國父紀念館受獎。

「台北市野鳥學會關渡自然公園管理處」的成立,緣起於關渡自然公園於民國90年12月開放,由臺北市政府委託「社團法人台北市野鳥學會」成立關渡自然公園管理處經營管理,提供臺北盆地濕地生物一處庇護棲地,也提供大台北地區民眾親近濕地的場域。

該管理處指出,淡水河蘆洲灘地退潮時的面積約67公頃,大面積的泥砂混合感潮灘地,是大量鷸鴴科水鳥度冬的重要棲地,尤以黑腹濱鷸為最,一年數量曾達萬隻。自民國94年水筆仔紅樹林開始擴散增生,109年當地紅樹林面積已超過25公頃,造成鷸鴴科水鳥棲地消失。

計畫執行目標包括:

①蘆洲灘地水鳥棲地復育水筆仔紅樹林伐除減量:計畫到灘地伐除水筆仔,控制面積約5公頃。同時遊說主管機關第十河川局,合作推動移除蘆洲灘地紅樹林。

②蘆洲灘地鳥類變化監測調查:結合早年蘆洲灘地的鳥類調查資料,於目標區

域伐除水筆仔前後,進行鳥類監測調查,一年19次,以定點掃視法記錄,調查記錄的微棲地包含水域、泥灘、樹叢、人工物、空域。每小時記錄天氣狀況,包括時間、漲退潮、風力、風向、雲量及雨勢。

③環境教育活動,即以關渡自然公園為基地,進行水鳥棲地復育的宣教推廣,

邀請在地學校加入種子學校網絡,共同關懷在地濕地生態與水鳥保護。

「綠獎」是聯華電子公司發起的生態保育獎項,自民國105年起,每年徵選出優秀的生態保育計畫,頒發獎座和獎助金;又自民國108年起設置「青少年環境行動獎」,以分享、實踐、改變鼓勵青少年投入環保行動。五年來已在全台實現30件生態保育計畫及青少年環境行動倡議。聯電希望藉由綠獎的設立,鼓勵每一個熱愛台灣土地的生態保育團體,同時結合供應鏈夥伴的力量,共同守護台灣最後的綠生態。詳細資訊,請參閱綠獎官網:https://www.ecoechoaward.com


▲第五屆綠獎頒獎典禮上聯電總經理簡山傑(左)與台北市野鳥學會關渡自然公園管理處葉再富主任(右)合影。

綠獎資訊 ── 推動「重返內海之珠──大倉嶼計畫」 海洋公民基金會獲得第五屆綠獎

海洋公民基金會推動的「重返內海之珠──大倉嶼計畫」,獲得第五屆綠獎的「生態保育計畫獎助」,並於109年11月27日在國父紀念館受獎。這項計畫將持續第五年推動「復育珊瑚海田」,使與大倉嶼海域相連;並要推動大倉嶼成為人們安居樂業的「永續島嶼」;除了對該嶼潮間帶進行環境監測,也邀請村民書寫歷史,勾勒大倉嶼和大倉人的生命圖像。

此次獲奬的海洋公民基金會成立於民國102年,由一群關心海洋環境、熱愛澎湖的人們,以公民力量和小額捐款,全力投注環境保育工作,希望成為台灣關鍵的海洋守護平台,實現環境正義,締造永續未來。亦即針對海洋和澎湖,努力進行海洋守護、環境教育和公民參與工作。

該基金會從民國106年起推動「復育珊瑚海田」計畫,經澎科大水產養殖系張國亮老師(海洋公民基金會董事)指導協助,四年來復育珊瑚2400株,復育場域從澎湖跨海大橋下海域逐步向南擴大,與大倉嶼連成一線,期望在邁向第五年時,呈現完整的珊瑚復育工作記錄。

有關大倉嶼潮間帶的監測,將安排與在地生態、社區發展相關的四堂課程。還要蒐集生態調查資料,盤點當地傳統漁業行為。同時安排志工對潮間帶進行四次調查,亦即每季進行一次,並展示成果;基金會也要將大倉嶼潮間帶常見的生物,用圖鑑刊登在刊物上,並以海報展示,讓遊客和社區民眾感受到棲地的生物多樣性,還可以簡單的向遊客和朋友介紹。

相關計畫中,將邀請社區的中年和青年一代居民,共同書寫大倉嶼的歷史及自己的歷史,重建社區共同記憶年譜,出版專屬刊物,印製1000份。還要拍攝大倉嶼記錄短片,用影像記錄耆老的口述歷史,包括農耕、漁獵、信仰、生活、教育,及「大倉媽祖園區開發案」對大倉嶼的影響。

「綠獎」是聯華電子公司發起的生態保育獎項,自民國105年起,每年徵選出優秀的生態保育計畫,頒發獎座和獎助金;又自民國108年起設置「青少年環境行動獎」,以分享、實踐、改變鼓勵青少年投入環保行動。五年來已在全台實現30件生態保育計畫及青少年環境行動倡議。聯電希望藉由綠獎的設立,鼓勵每一個熱愛台灣土地的生態保育團體,同時結合供應鏈夥伴的力量,共同守護台灣最後的綠生態。詳細資訊,請參閱綠獎官網:https://www.ecoechoaward.com


▲第五屆綠獎頒獎典禮上合作夥伴智原科技林世欽營運長(左)與海洋公民基金會胡昭安董事長(右)合影。

綠獎資訊 ── 推廣「海豹岩及八斗子漁村守護計畫」 基隆市野鳥學會獲第五屆綠獎

社團法人基隆市野鳥學會推動的「海豹岩及八斗子漁村守護計畫」,獲得第五屆綠獎的「生態保育計畫獎助」,並於109年11月27日在國父紀念館受獎。這項計畫希望讓「八斗子漁村」再生,及讓當地海灘上優美的「海豹岩」被指定為特殊地形及地質現象的自然紀念物。

此次獲獎的基隆市野鳥學會,創會理事長沈振中原為生物老師,民國80年,他發現基隆外木山黑鳶群體因棲地遭破壞而消失,毅然放棄教職,而於82年成立「基隆市野鳥學會」,近年來致力在基隆市各級學校及社區,推動環境教育工作。

基隆八斗子地區舊稱「八斗仔」,當地留存的「咕咾厝」歷史超過200年,至民國104年,咕咾厝尚有15間,日本時代所建紅磚厝尚有40 間;據調查,「八斗子漁村」曾採用19種漁法,比較特殊的為當地漁民發明的「棒受網」漁法及對海洋相對友善的「一支釣」漁法。民國64年八斗子漁港興建後,當地大片海沙埔及礁岩被水泥碼頭取代。民國107年,八斗子漁村北側造型特殊的「海豹岩」經媒體報導而爆紅。

八斗子漁村如今面臨五項挑戰,分別是:①嚴重人口外移。②傳統漁村聚落持續凋零。③「八斗子漁村文物館」可能隨著時間推移而無以為繼。④僅存的大坪海岸遊客日多,嚴重威脅潮間帶的生態。⑤海豹岩位於感潮區,漲潮時可能妨害遊客安全。

基隆市野鳥學會因此推動「海豹岩及八斗子漁村守護計畫」,要與基隆市各級學校師生合作,宣導推動如下的目標,包括:①保護海豹岩於法有據。②喚醒珍惜八斗子大坪原始海岸及潮間帶生態的保育議題。③讓八斗子漁村的傳統建築、傳統漁法、傳統漁寮及文化資產被看見。④讓八斗子漁村外移的年輕人回鄉,燃起八斗子漁村再生的希望。

「綠獎」是聯華電子公司發起的生態保育獎項,自民國105年起,每年徵選出優秀的生態保育計畫,頒發獎座和獎助金;又自民國108年起設置「青少年環境行動獎」,以分享、實踐、改變鼓勵青少年投入環保行動。五年來已在全台實現30件生態保育計畫及青少年環境行動倡議。聯電希望藉由綠獎的設立,鼓勵每一個熱愛台灣土地的生態保育團體,同時結合供應鏈夥伴的力量,共同守護台灣最後的綠生態。詳細資訊,請參閱綠獎官網:https://www.ecoechoaward.com


▲第五屆綠獎頒獎典禮上合作夥伴宏瑞制程吳國鉦總經理(左)與基隆市野鳥學會沈錦豐常務理事(右)合影。

綠獎資訊 ── 推動「關係花園——人類與台灣獼猴和諧共處計畫」 台灣獼猴共存推廣協會獲得第五屆綠獎

社團法人台灣獼猴共存推廣協會的「關係花園──人類與台灣獼猴和諧共處計畫」,獲得第五屆綠獎的生態保育計畫獎助,並於109年11月27日在國父紀念館受獎。計畫的目的在於杜絕私養,解決台灣獼猴的負面形象,減少民眾對於野生動物的焦慮感,以達到提升社會大眾生活品質、重視生態維護的雙贏成效。

今年獲獎的台灣獼猴共存推廣協會指出,臺灣獼猴受到地理環境隔閡及長時間演變,成為臺灣特有種,是台灣島上除智人之外唯一的原生靈長類動物,因棲地與人類活動範圍高度重疊,使得人們誤認牠們不需要保護與嘗試理解。

根據台灣獼猴共存推廣協會的獼猴私養通報網統計,自從民國108年1月,台灣獼猴從保育類物調整為一般動物後,每個月平均有12件私養通報,較過去一年不到10件私養通報嚴重得多。事實上,台灣獼猴還是受到動物保育法、國家公園、保護區等規範保護,不得隨意私養或獵捕。

台灣獼猴共存推廣協會成立於108年6月,以致力推廣瞭解野生台灣獼猴之行為與生態,促進台灣獼猴與共同生活區域之民眾和諧共存,維護台灣獼猴的動物權利為宗旨。

該協會的「關係花園人類與台灣獼猴和諧共處」計畫,期培育專職訪視調查人員,將訪視調查勸說過程完整記錄,提供相關單位研究使用。該會計畫於高雄市各國小辦理宣導講座,於寒暑假辦理體驗教育營隊,邀請五年級至九年級學生參與。同時舉辦公民參與工作坊,提升青少年公民素養,主動關注公共議題。

台灣獼猴共存推廣協會自108年開始,參與50場以上相關的演講,並開辦300場以上的「公益獼猴生態導覽團」,累積至少5000人次參與,致力扭轉民眾對獼猴的錯誤認知,希望翻轉獼猴成為台灣的明星物種,讓民眾主動對獼猴產生好感。

「綠獎」是聯華電子公司發起的生態保育獎項,自民國105年起,每年徵選出優秀的生態保育計畫,頒發獎座和獎助金;又自民國108年起設置「青少年環境行動獎」,以分享、實踐、改變鼓勵青少年投入環保行動。五年來已在全台實現30件生態保育計畫及青少年環境行動倡議。聯電希望藉由綠獎的設立,鼓勵每一個熱愛台灣土地的生態保育團體,同時結合供應鏈夥伴的力量,共同守護台灣最後的綠生態。詳細資訊,請參閱綠獎官網:https://www.ecoechoaward.com


▲第五屆綠獎頒獎典禮上合作夥伴台灣3M鄭志豪業務總經理(左)與台灣獼猴共存推廣協會林美吟秘書長(右)合影。

綠獎資訊 ── 推廣「窗殺調查防治與友善鳥類建築計畫」 台灣猛禽研究會獲第五屆綠獎

社團法人台灣猛禽研究會以「咚窗事發──窗殺調查防治與友善鳥類建築推廣」計畫,獲得第五屆綠獎的生態保育計畫獎助,並於民國109年11月27日在國父紀念館受獎。

這項計畫希望在國內擴大推動「野鳥窗殺防治」概念,對於改善或裝設鳥類友善玻璃的場域給予「友善鳥類建物標章」,並以網路平台曝光,以引起大眾對窗殺的重視,最終目標為將「鳥類友善玻璃」列入我國綠建築法規。

所謂的「窗殺」,是鳥類撞擊玻璃導致傷亡的簡稱,美國估計每年平均有5億隻野鳥、南韓估計每年有800萬隻野鳥因窗殺死亡,許多國家都重視這項議題,但國內很少討論。去年台灣猛禽研究會以「看不見的玻璃陷阱──北部地區野鳥窗殺調查與友善鳥類玻璃教育推廣」計畫,獲得第四屆綠獎的生態保育計畫獎助,在執行計畫期間,發現全台各地都有野鳥窗殺情形,所以該研究會繼續推動「咚窗事發」計畫。

今年獲獎的台灣猛禽研究會於民國90年6月向內政部登記為全國性社團,會員約250人。宗旨為:「結合喜愛猛禽人士,共同研討猛禽知識,促進對猛禽的研究與保育,並反對獵捕、馴養、破壞棲地及其他任何形式的危害猛禽生態行為」,也就是透過研究和教育,促進猛禽的保育。

台灣猛禽研究會指出,國內建築近年來流行使用大面積玻璃,主打高透明與視野遼闊,但鳥類常無法辨識前方有玻璃屏障,不知閃避而高速撞向玻璃,導致死傷。尤其綠建築常採用大量玻璃做為牆面與門窗,又合併生態補償而在周邊設置綠籬,結果反而形成野鳥窗殺陷阱。

這項計畫有三項主軸,分別是:野鳥窗殺案件蒐集與研究、野鳥窗殺防治與鳥類友善玻璃教育推廣、野鳥窗殺風險建築輔導改善。

「綠獎」是聯華電子公司發起的生態保育獎項,自民國105年起,每年徵選出優秀的生態保育計畫,頒發獎座和獎助金;又自民國108年起設置「青少年環境行動獎」,以分享、實踐、改變鼓勵青少年投入環保行動。五年來已在全台實現30件生態保育計畫及青少年環境行動倡議。聯電希望藉由綠獎的設立,鼓勵每一個熱愛台灣土地的生態保育團體,同時結合供應鏈夥伴的力量,共同守護台灣最後的綠生態。詳細資訊,請參閱綠獎官網:https://www.ecoechoaward.com


▲第五屆綠獎頒獎典禮上合作夥伴漢民科技劉在武董事長特助(左)與台灣猛禽研究會林思民理事長(右)合影。

綠獎資訊 ── 第五屆綠獎「青少年環境行動獎」 四學生團隊獲獎

第五屆綠獎的「青少年環境行動獎」首獎,由華南高商學生黃乙恩團隊的「蛙愛溪口」獲得,另外還有三團隊獲得優選,分別是林峻宇團隊的「樹學芳城市」、莊凱翔團隊的「桃園夜市空氣很清新環保夜市對空氣品質提升之行動研究」、郭日暘團隊的「尋龍記」,並於11月27日在國父紀念館受獎。

青少年行動方案獎總獎金新台幣15萬元,首獎新台幣6萬元和獎座。優選三名,獎金新台幣3萬元和獎座。

此次獲得首獎的黃乙恩團隊,指導老師黃孝文是他的父親,另有隊員劉宇哲、張家瑞。「諸羅樹蛙」是分布於雲嘉地區的特有種樹蛙,來自嘉義溪口的黃乙恩跟父親發現溪口當地的諸羅樹蛙越來越少,於是發起保育行動方案。自民國107年開始在全鄉調查諸羅樹蛙棲地位置,並每年持續調查棲地變化情形。

團隊也在溪口鄉「諸羅記農場」和退休老師賴榮孝(荒野保護協會前理事長)

進行棲地營造計畫,定期調查農場樹蛙數量;109年開始和國小、國中、社區合作夜間觀察樹蛙活動,讓小朋友及社區民眾了解諸羅樹蛙,達到幫助筍農生計、協助社區創生、守護樹蛙的共贏目標。

獲得優選的林峻宇團隊,他們的行動方案是「樹學芳城市救樹我們的事」,成員來自台中一中、文華高中、后綜高中、明道中學、惠文高中、清水高中;指導老師是賴郁芬、劉盟潭。

他們發現台中市老樹的生存面臨困境,又看見課本裡提到的「城市森林水碓聚落的老樹」有生存危機。於是從民國106年發起守護老樹行動,經訪查許多老樹周遭居民後,在臉書成立「樹學芳城市」,透過文字與圖畫,讓更多人知道老樹的故事。又透過活動建置台中市的老樹地圖。他們也設計「台中公園的老樹尋寶」教案及教具,讓小朋友從遊戲中體會老樹的珍貴,除了實際帶領活動,更開放給有興趣的教師或一般民眾們申請借用。

第二個獲優選的莊凱翔團隊,行動方案是「桃園夜市空氣很清新環保夜市對空氣品質提升之行動研究」,成員包括彭映瑄、林雪麗,他們是中壢高中、新興高中、大園國際高中學生。指導老師是崔玉慧、吳青發。

研究團隊曾於民國108年參加環保署的「空氣品知識與行動競賽」,又在109年1月展開從台北到高雄的單車旅遊,發現各地夜市攤販製造的烹飪廢氣直接排放到走道。夜市鄰近道路又多受到汽、機車排放廢氣影響,空氣品質不佳。

他們針對桃園市的環保夜市「八德興仁花園夜市」進行了解,包括何謂環保夜市?對於瀰漫於油炸或燒烤攤位四周的白色煙霧,攤商老闆如何降低空汙?除了油煙,還有哪些因素影響空氣品質?如果環保夜市優於傳統夜市,應讓更多人知道。

團隊於是採取訪談、以儀器實測並分析一般夜市與環保夜市的空氣品質、瞭解環保夜市的減塑成果與一般夜市的碳足跡差異,並實際推廣夜市減塑及多設置環保夜市。然後將研究成果藉由辦理夜市活動或網路,如FB、Youtube,進行推廣,實際降低空氣汙染。

另一優選的郭日暘團隊,成員包括林秉瑩、翁建中、謝庭甄,導老師是李麗琴。他們的行動方案是針對海灘保麗龍垃圾的「尋龍記」。

團隊成員這幾年每年參加高雄林園「中門海灘」淨灘,於過程中注意到海灘上除了保特瓶等塑膠廢棄物之外,還有更難撿拾的白色保麗龍小顆粒,對於景觀、生態都產生影響。經請教台南社區大學關注沙灘保麗龍十多年的晁瑞光老師,得知台灣西南部沿海沙灘的保麗龍碎片來源,除了已禁用的保麗龍飲料杯之外,最嚴重的是漁業養殖,特別是在台南沿海的蚵架保麗龍。

經調查,僅台南沿海就有1萬棚蚵架,平均每棚使用20個保麗龍塊,也就是使用近20萬個。經政府相關單位努力回收,近年回收率高達 99%,但消失的1%竟然有2000塊保麗龍之多,對於環境、生態都造成迫害。

計畫目標是推動全面改用塑膠浮具,做法包括:①以紀錄片宣傳,透過問卷調查凝聚眾力,發想解決;②推動新式浮筒設計,提供參考。③推動逐步汰換方式,嚴禁使用無套網新保麗龍;④凝聚力量,對在地環境議題進行關注。

「綠獎」是聯華電子公司發起的生態保育獎項,自民國105年起,每年徵選出優秀的生態保育計畫,頒發獎座和獎助金;又自民國108年起設置「青少年環境行動獎」,以分享、實踐、改變鼓勵青少年投入環保行動。五年來已在全台實現30件生態保育計畫及青少年環境行動倡議。聯電希望藉由綠獎的設立,鼓勵每一個熱愛台灣土地的生態保育團體,同時結合供應鏈夥伴的力量,共同守護台灣最後的綠生態。詳細資訊,請參閱綠獎官網:https://www.ecoechoaward.com

▲獲得第五屆綠獎「青少年環境行動獎」的四個青少年團體成員,與聯電總經理簡山傑、評審委員合影。

綠獎資訊 ── 致下一代環境造夢者 聯華電子的永續新公式

2020全球籠罩疫情,各界重新審視環境永續!半導體晶圓專工業界的領導者聯華電子,將節能減碳的收益,連年舉辦「綠獎」,一面自我減碳、另一面扶植NGO及青少年們,以「用得愈少、影響力愈大」新思維,鼓勵熱愛台灣土地的環境造夢者。


綠獎邁入第五屆,至今已陪伴全台30件生態保育計畫及青少年環境行動專案,今年評選結果出爐,獲獎計畫多元,從陸地的樹蛙、天上飛的鳥類到海洋珊瑚,可謂「陸、海、空」集結,也體現台灣豐富的生態環境。

父子齊心半夜考察 倡議「友善農耕」守護諸羅樹蛙
今年綠獎的「青少年環境行動獎」第一名,由黃乙恩團隊的「蛙愛溪口」奪下,才僅高中生的黃乙恩,在兼顧課業同時,跟著父親黃孝文及朋友們,大半夜進行田野調查、棲地營造、教育推廣等,守護台灣特有種諸羅樹蛙。
黃孝文表示,諸羅樹蛙於1996年被發現,喜好生活竹林,家鄉溪口有多達10餘處棲地,既是台灣特有種,又在身邊最熟悉的環境,計畫名稱「蛙愛溪口」取其諧音,也呼籲大家愛惜這份溪口寶貝。
但隨著竹筍價格低,不少竹林被剷除、改耕經濟農產,讓諸羅樹蛙面臨生存危機,在「蛙愛溪口」團隊倡議下,成功鼓勵一些筍園無農藥經營、開放民眾認購,黃孝文期許,購買無毒健康竹筍,也守護諸羅樹蛙,共創保育的雙贏。

▲今年綠獎「青少年環境行動獎」第一名,由黃乙恩團隊的「蛙愛溪口」奪下,希望守護台灣特有種諸羅樹蛙。 圖/「蛙愛溪口」指導老師黃孝文提供

勿讓窗戶變殺手 鼓勵跟上大國搶救鳥類大作戰
近年鳥類「窗殺」事件頻傳,讓各界開始發現,富有設計感、通透明亮的窗戶,可能變成鳥類殺手,台灣猛禽研究會的「窗殺調查防治與友善鳥類建築推廣」,獲今年綠獎「大型生態保育計畫獎助」。
台灣猛禽研究會救傷站主任王齡敏說,建築設計的趨勢,很多大樓採鏡面玻璃,鳥類飛行時誤判玻璃反射影像,導致撞上傷亡,雖然台灣沒有正式統計數據,但曾在網路發起民眾通報,就百餘件回報案例,食物鏈頂端的猛禽也難逃「窗殺」。
事實上,華人地區相關文獻稀少,反觀國外很早就關注,王齡敏舉例,美國已經修法,新大樓應有鳥類防撞設計;她說,協會也推廣DIY改造窗戶,可在玻璃裝設標籤貼、點陣圖,提醒鳥類別迎頭撞上,也感謝綠獎讓窗殺議題重新被看見。

▲台灣猛禽研究會發現,食物鏈頂端的猛禽也難逃「窗殺」,期待社會關注鳥類保育,計畫獲今年綠獎「網路人氣獎」。 圖說/台灣猛禽研究會提供

聯電「減碳先驅者」 綠獎起源、永續起點
半導體晶圓專工業界的領導者聯華電子成立「綠獎」,至今已陪伴全台30件生態保育計畫,讓環境永續的影響力擴大,台灣造型獎座,使用再生玻璃製成。 圖/聯電提供半導體晶圓專工業界的領導者聯華電子,在完成國內唯一經環保署認可的碳權交易後,選擇捐出交易收益,並成立「綠獎」,鼓勵環保團體、青少年們,至今已陪伴全台30件生態保育計畫,讓環境永續的影響力擴大。
綠獎除了去年擴大「青少年組」,獎金也逐增至300萬元,透過自我減碳、扶植環境永續,各種減碳措施,聯電今年再獲道瓊永續性指數(Dow Jones Sustainability Indexes, DJSI)成分股,連續13年入榜。

什麼是碳權交易? 歐美鼓勵企業減碳的前瞻措施
為減少溫室氣體的二氧化碳,不少國家開始響應碳權交易,約束民間企業的排碳額度,把排碳結合市場機制;其運作概念,例如某企業的排碳量,已高於可排碳的配額時,須向政府、其它企業購買碳權,達到鼓勵減碳的效果。
在聯合國倡議環境永續的同時,包括歐洲、美國部分州等,已陸續實施碳權交易,台灣仍在起步階段。
不過,根據「2020年氣候變遷績效指標」,台灣卻後退3個名次,來到第59名,在全球倒數第3名,顯示減碳仍有進步空間。

▲半導體晶圓專工業界的領導者聯華電子成立「綠獎」,至今已陪伴全台30件生態保育計畫,讓環境永續的影響力擴大,台灣造型獎座,使用再生玻璃製成。 圖/聯電提供

環保支持環保、保育推動保育 屬於大家的綠獎精神

▲聯電將碳權交易收益,連年舉辦「綠獎」,一面自我減碳、另一面扶植熱愛台灣土地的環境造夢者,創造「用得愈少、影響力愈大」新思維。 圖/聯電提供

荒野保護協會榮譽理事長李偉文表示,當企業影響力越大,「如何扮演一個好的社會共鳴角色,其實越來越重要」,台灣鼓勵NGO從事環境行動,綠獎是唯一民間企業舉辦的獎項,也期待更多企業把環境永續當作使命及KPI。
「綠獎最大精神,用環保支持環保,以保育來推動保育。」《MIT台灣誌》導演麥覺明認為,台灣生態多樣性很可貴,聯電在創造利潤之餘,把節能減碳的收益反饋社會,尤其更鼓勵青少年,讓環境保育從小扎根,做到真正的永續。
談到綠獎的可貴成果,聯電總經理簡山傑說,聯電舉辦綠獎的初衷,希望為生態環境盡一份力,各團隊用生命力及熱忱,為生態多樣付出努力,「這不是只有聯電的綠獎,是屬於大家的綠獎」,這個正循環的平台,未來會持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