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領田間綠色創新!元沛農坊:台灣能做世界的農業實驗室

Photo credit:元沛農坊粉絲專頁

社企流/文:鄭伃倢

在台灣的總用水量當中,農業用水佔比接近 65 %,如何節省用水是農業永續的關鍵指標,也成為台灣邁向 2050 淨零碳排的關鍵拼圖之一。

成立於 2016 年的元沛農坊,獲得第八屆綠獎「綠色創新獎」,在提案中將人工智慧物聯網 (AIoT)技術導入農業,利用遠端馬達控制搭配數據計算,找到農業節水用電的最佳方程式,不僅提供長期勞動力不足的農戶更有效率的管理方式,更讓農民在極端氣候的時代能更精準地分配資源,減少傳統治理方式造成的浪費。

(元沛農坊將智慧物聯網技術 (AIoT)導入田間,更讓農人能更精準地分配資源。來源:元沛農坊粉絲專頁)

當科技走入田間,讓農田管理更高效

如果打開官網一看,會發現元沛農坊所涵蓋的技術與業務範圍相當廣泛,從機械手臂再到無人車技術、協助水稻育苗再到廢棄稻殼的重新利用等等。「我們的核心使命是,希望用科學跟科技的方法,去解決田間的問題、促進農業永續。」執行長許又仁說道。
例如,在與花田畜牧場合作的專案中,元沛農坊利用 AIoT 技術即時動態調控污水與曝氣馬達,搭配在養液池培養的光合菌,解決養豬廢水臭味問題,讓原本一天 120 公噸的廢水,成為適合農田澆灌使用的液肥,澆灌到附近的農地,此創新模式不僅節省了水資源,更大幅降低了農民的生產成本。在「碳有價」的時代下,減少資源消耗、精準掌握碳排量更是農民提升競爭力的關鍵。

導入智慧系統,元沛農坊助農民精準控水與減碳

延續著花田畜牧場專案的基礎,元沛農坊在綠獎提案「AIoT 守護水源我最棒」中與暨南大學及南投茭白筍農戶共同合作,為水資源調配找新解方。許又仁指出,極端氣候帶來的挑戰不僅是缺水問題,更帶來水量分配不均的困境。氣候變遷使得豐水期與枯水期的落差越來越大,一下子豐水期淹水成災,一下子枯水期乾旱難耕,讓農民在生產管理上面臨前所未有的壓力。「過去的經驗法則在極端氣候下已經不管用了。」當農民缺乏精確的數據參考,往往只能過度灌溉以確保作物存活,造成水資源的浪費。另一方面,傳統的灌溉系統需要大量電線配置,不只增加用電安全風險,長期維護成本也相當可觀。

為了解決這些問題,元沛農坊在田間建置整合物聯網、感測器與馬達控制的智慧系統,透過無線通訊技術,農民可以遠端監控與調整灌溉用水,不只解決用電安全問題,更能依據實際數據調整用水策略。「當農民看到數據,發現很多過去的想像其實是誤判。」例如在某些高溫時期,原本預期需要大量灌溉,但透過數據監測發現作物其實生長良好,這種發現不只節省資源,更幫助農民建立更精準的栽培知識。無線通訊的使用,也減少了田間電線的鋪設,不僅讓農民工作更安全,也減少對田地的環境破壞。
然而,要將科技導入農田並非易事,為了確保系統穩定性,元沛農坊在一年內就經歷 4 次大規模的設備改版。從電力系統整合、防水抗曬設計,到通訊穩定度的提升,每一步都是工程團隊在田間反覆測試、改良的成果,工程師穿著青蛙裝在田邊工作的身影,也成為這一年南投茭白筍田的另類風景。

經過元沛農坊團隊計算,在技術導入後每公頃的茭白筍田可節省 3-5 公噸的碳排量,這套建置系統未來期望能導入到南投共 1500 公頃的茭白筍耕地。

綠獎資源挹注,開啟世界農業實驗室新想像

本次專案的成功靠的不只是技術面的研發,許又仁表示暨南大學與綠獎的支持都扮演很重要的角色。「在極度節約與高度分工的社會上,大家的生存都壓在一條底線上,要怎麼樣務實的讓農民取得設備,就要靠產業生態系的協助。」由綠獎提供獎金資助、暨南大學扮演區域輔導中心的角色,再讓元沛農坊整合資源與技術,三方單位的合作在田間的技術試驗外,也開啟了綠色創新的社會實驗。

(元沛農坊以「AIoT 守護水源我最棒」獲第八屆綠獎支持。來源:綠獎提供)

這次的經驗帶來地方營造的效果,不僅增加了農民對在地及自身的認同感,也進一步驅動該地區實踐淨零碳排的動力。「最領先的科技又是台灣唯一大的茭白筍產區,讓農民自然想要當楷模,也有了成為第一名的期盼。」這樣的行動無意間拉近了農民與政府之間的距離,讓看似遙遠的大型政策,能夠真正落地並與農民的生產工作結合,親手實踐淨零轉型。

透過綠獎的輔導,元沛農坊不僅更清楚自身在農業生態系中的定位,更開啟了台灣作為世界農業實驗室的想像。許又仁指出,台灣得天獨厚的土壤環境、氣候與天災種類及科技人才匯聚等因素,為農業科技創新提供了絕佳的環境。未來,元沛農坊將持續深耕台灣,並將農業科技拓展至全球,增加更多跨國的農業連結,讓台灣能用農業科技走到世界各個角落。

「農業環境的困境,是全世界都有共同的難題,台灣農民解決問題的方式也會變成世界的方法,所有的事情都不是一個人能夠完成的,創新就是在克服困難跟風險的過程中成長茁壯。」許又仁說到,這是農業發展的當代寫照,也是全球實踐永續精神的重要啟示,元沛農坊將努力在其中持續找到新的可能性。

核稿編輯:李沂霖

全文轉載自社企流,原文標題:引領田間綠色創新!元沛農坊:台灣能做世界的農業實驗室

環保前線 ── 回「龜」小旅行 從海洋到餐桌的永續實踐

 

文章來源:綠主張月刊2024年11月245期

 

環保前線 ── 從FEC談永續生活的綠能教育

 

文章來源:綠主張月刊2024年9月243期

環保前線 ── 友善養殖與漁業永續驗證標章-認標章 護海洋

 

文章來源:綠主張月刊2024年8月242期

環保前線 ── 打造從剩食到續食的淨零綠生活

 

文章來源:綠主張月刊2024年1月236期

環保前線 ── 「太陽能」我也能 讓綠電遍地開花

 

文章來源:綠主張月刊2023年11月234期

環保前線 ── 世界清潔日 從生活轉型開始

單人帆船運動員Ian Kiernan於1987年代表澳洲出戰世界單人帆船賽BOC Challenge,在航行過程中目睹各種海漂垃圾聚集、甚至堵塞水道,回國後不久便發起「雪梨港清潔日」(Clean Up Sydney Harbour Day)社區公民行動,清理海中、港內、陸地上等各種生活垃圾。

接下來幾十年間發展成數以萬計志工參與的「澳洲清潔日」(Clean Up Australia Day);1993年Ian Kiernan和夥伴們成立國際環保組織「Clean Up the World」,並與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共同發起,將九月的第三個周末訂為「世界清潔日 (Clean Up the World Weekend)」的國際倡議行動。

從清潔眼前環境與回收開始

「Clean Up the World」的創立,提醒生活在2023年的我們,在面對即將到來的「世界清潔日」時,除了主動拿起工具,回復環境整潔,從後段減少廢棄物對地球造成的汙染外,更應該回歸最核心的問題意識:人們現今生活所產生的各種新型態廢棄物,已經超出地球既有循環系統的消化能力。也就是說,生活在今日的你我,可以試著從生產、使用端進行管理,別讓大自然無法接受的各種物質,成為必須被處理的垃圾。
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推出的「生活實踐家|低碳簡單新生活的52個行動提案」卡牌,裡面提到許多友善環境、低碳生活的實踐小撇步;在世界清潔日即將來臨之際,就從「妥善回收」和「源頭減量」兩個面向找出讓環境重新被 Clean Up的實用建議吧!

首先,許多看似已經成為垃圾的廢棄物,其實還可被仔細篩選,透過加工重製技術成為可用資源,這就是「回收再利用」。「再生衛生紙」是一個常見的回收再利用案例!紙類若成為垃圾,會因為垃圾處理、焚燒等程序徒增碳排、汙染環境;但透過回收,轉化成為生活中需求量很大的衛生紙,比原生紙漿製作減少75%空汙、35%水汙;重點更降低大量固體廢棄物,還能減少砍樹。「廚餘」也是可回收資源!不論是再製成「堆肥肥料」,或是將使用過/過期的食用油,回收再製成為「廢油皂」,都能大幅減少垃圾來源與糧食浪費。

生活實踐家 低碳簡單新生活的52個行動提案 卡牌

2023年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推出之環保卡牌,以桌遊方式介紹許多友善環境、低碳生活的實踐小撇步。九月起,主婦聯盟合作社各站所同步上架販售,邀請社員將這套圖卡作為生活減碳指引,一起邁向淨零新未來。

婉拒欠缺永續循環可能性的產品

然而,回收系統畢竟仍處於廢棄物治理階段;也許更該將視角往前看,試著從源頭進行改變,減低垃圾、廢棄物的生成,就更能降低污染環境的機會。例如近年興起的快時尚風潮,讓人容易因為服飾品味的快速轉換,加上成本相對低廉,而不小心購買許多超出生活所需的衣服;試著拒絕跟風,別讓潮流週期轉瞬即逝的服飾產品塞爆衣櫃,就能有效降低丟棄衣物的機會。
另外,身處網路世代也許無法抗拒智慧型手機的使用習慣;但提醒大家,一支手機,從生產、使用到回收會產生95公斤碳排;未完善回收的手機,更是帶有重金屬等毒性的電子廢棄物,對環境造成嚴重且很難清除的汙染;所以請記得,最環保的手機,就是「不要一直換手機」。

從廢棄物源頭減量最環保

最後,談到廢棄物源頭減量,就不能忘了最普遍使用,但卻無法被地球循環系統消化的「塑膠產品」,其乾淨、便宜、輕巧等特性,確實帶給人們太多方便,每天張開眼,大概在30秒之內就會立刻接觸到電燈開關、牙刷、馬桶蓋…等塑膠製品,這是現代人生活無法避免的常態。若要避免塑膠製品成為汙染環境的濫觴,請盡量重複使用,在它成為廢棄物前,延長其使用效益;從源頭降低它被市場大量需求的可能性。而這也是近年常常有人倡議「減少一次性塑膠製品」的原因。
時至今日「世界清潔日」已不再是簡單的打掃環境,現代的人們不但要承接起「清除環境汙染」的任務,更該主動轉變生活模式,盡力減少垃圾、廢棄物進入環境,做個負責任的「生活實踐家」。

 

文章來源:綠主張月刊2023年09月232期

環保前線 ── 蔬果袋回收專案 將蔬果袋製成再生料 擴大減塑力道

減塑一直是主婦聯盟合作社的重要使命,在2+5回收行動計畫(回收2號塑膠瓶及5號塑膠瓶)告一段落後,合作社持續思考還能再多做些什麼,而後鎖定「蔬果PP 膜袋」,期待將每年使用量近十噸1 的蔬果袋,透過社員自主回收力量,與財團法人塑膠工業技術發展中心(下稱塑膠中心)及回收業者域誠環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域誠)進行產業串接,將蔬果袋製成再生料,擴大減塑力道。

材質單一 掌握清潔 發揮回收價值

一般大眾對於飲料瓶罐、紙類、玻璃等材質的回收都已有概念,至於「塑膠袋」到底能否納入回收之列則眾說紛紜,這是因為塑膠膜材常因透明性、透氣性與透水氣性等要求而製成「複合膜材」,其因材質混雜、清潔度難掌握、或有添加色料、易有殘膠、人為潮濕等因素,不利於回收業者製成再生塑膠粒,因此未被環保署編列為公告應回收項目。
由於膜袋材料拋棄時難以管控材質與潔淨度,因此膜袋廢棄物皆以一般垃圾進行處理,常見的處理方式,是送往焚化爐或掩埋去化,然而焚燒會產生戴奧辛污染空氣、掩埋又不易腐壞,且掩埋空間日益減少,所以只要塑膠無法進入回收體系,就是對地球的負擔,這是很現實的產業現況。
社內蔬果塑膠包裝袋由於使用單一材質,符合膜材回收的要素,所以只要將塑膠袋清洗乾淨、貼紙剪除,不要讓菜渣或殘膠造成碳化,即可進入回收體系,經過熔融、造粒等製程,與工業用塑膠模一樣,成為有循環再利用價值的再生塑膠粒。

回收塑膠製成可循環再利用的再生塑膠粒。

三方合作平衡經濟與環保

塑膠中心材料技術發展部組長李宇立表示,塑膠膜袋由於雜質高、種類多、回收料處理的技術門檻高、分類與清運作業複雜等限制,雖然循環經濟和永續發展是當今熱門議題,許多企業也將淨零碳排和減少使用非再生資源列為未來發展目標,但鮮少回收業者或企業真正開始面對這件事。
就回收業者而言,相較於全台塑膠袋年生產量約14萬公噸2,合作社能提供回收塑膠量非常少,消耗塑膠量更大的通路比比皆是,所以此案初期在尋覓回收業的合作夥伴時並不順利,直到找上中小型衛星回收業者域誠才有轉機。
域誠總經理邱秀美不諱言對此案曾一度猶豫,因為回收體系最關鍵的成本是分類與清運,這兩項在民生用塑膠袋上執行都有難度,但基於企業社會責任及環境友善的理想,且了解合作社是由一群環保意識強且具備減塑意識的社員組成,加上合作社物流可做初步清運處理,便同意參與計畫,「石化產業帶來便利,但在經濟和環保中如何取得平衡,是我們更重視的。」ESG人人會說,而域誠選擇當那個率先啟動、減少地球負擔的角色。

建立循環經濟 盼更多通路響應

合作社產品部經理陳思維表示,回收計畫首要考量不是追求回收量大,「質」才是建立回收模式的成敗關鍵,因為對膜袋的清潔度要求也很高,因此需要我們這群「資深環保份子」努力將蔬果袋去除髒污並保持乾燥,才能從源頭降低雜質並進入回收體系,增加塑膠去化量、減少廢棄物產生。

產品部經理陳思維表示,塑膠袋的「質」才是建立回收模式的成敗關鍵。(攝影/陳建竹)

 

蒐集蔬果袋後,塑膠中心會進行膜袋回收料物性分析,藉由分析回收PP膜袋內部物質的加工性能與物理特性,評估回收再製的可行性,若可,則會將蔬果袋再生料透過塑膠加工再製工藝進行後端產品運用。

塑膠材料物性分析檢測設備之一。

以回收料加工再製的產品。

 

回收目標除了讓民生用塑膠進入工業塑膠回收流程,建立循環經濟模式,更希望能建構零售業回收膜袋再利用的示範案例,進而推行至其他通路業者或與產業鏈結合。透過民眾自主增加民生用塑膠袋的回收量,將過往只能丟棄的塑膠袋找出最佳解決路徑並開發後端應用,讓塑料循環使用擴大減塑影響力。


1. 2021年合作社使用蔬果塑膠膜總重量約為9.7公噸。
2. 2019年塑膠袋銷售總量為140,573公噸。(資料來源:綠色和平)

社內蔬果袋自主回收處理注意重點

1. 僅回收社內蔬果袋,不得混雜其他塑膠袋。
2. 蔬果袋需洗淨,不能有異物殘留於袋上。
3. 產品說明標籤剪刀剪除,避免膠料殘留於袋上。
4. 需乾燥,不能有水氣,以免回收過程有潮濕異味。
5. 需攤平,勿揉成一團,避免回收堆疊時,佔據空間。

  • 首圖圖說:站務向社員說明蔬果袋回收方式(攝影/陳建竹)
  • 文章來源:綠主張 2023年09月232期

環保前線 ── 從硝酸鹽減量開始 為土壤儲蓄健康未來

蔬菜硝酸鹽問題早於1989年時被報導,其後由中研院、綠的關懷協會及主婦聯盟基金會等單位,陸續提出硝酸鹽殘留問題,並呼籲政府制定相關規範。隨著食安問題爆發,國內對硝酸鹽問題關注劇增,台北市衛生局曾提出,以溫水浸泡或以熱水汆燙,可降低葉菜類硝酸鹽50%以上。然而前國立嘉義大學園藝學系專案助理教授葉虹伶表示,根本問題仍需從生產面解決,制定符合國內狀況之蔬菜硝酸鹽安全含量標準。

硝酸鹽對人體健康之利弊

硝酸鹽對人體影響,主要包括以亞硝酸鹽形式提升人體中一氧化氮濃度,及參與致癌物亞硝胺化合物形成,然而亞硝酸鹽須在高溫、酸性環境下與游離二級胺作用,轉化為亞硝胺後才有致癌性,新鮮蛋白質食物中不易存在。國內外研究結果均發現,新鮮蔬菜中硝酸鹽與亞硝酸鹽在清洗、烹調過程會大量流失,未烹調前以常溫貯藏會使硝酸鹽含量增加,煮熟菜在低溫冷藏下會降低微生物將硝酸鹽轉化為亞硝酸鹽之能力,冷凍溫度下則停止轉化,因此剩菜保存時應避免細菌滋生(中國農業大學食品學院營養與食品安全系,2014;香港食安中心,2022)。此外,醃菜中亞硝酸鹽由蔬菜所含硝酸鹽轉化,醃製第三至八天時達高峰隨後逐漸降低,至20天後僅剩少量(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2017)。
硝酸鹽由口腔內細菌還原為亞硝酸鹽,亞硝酸鹽分解產生之一氧化氮,雖會與血紅素作用形成變性血紅素,使其喪失輸送氧氣功能,亦有助於調節血管張力及神經傳遞(Vanhatalo et al.,2021)。前人研究中發現如菠菜、羽衣甘藍、芝麻菜等蔬菜中之硝酸鹽,可提升一氧化氮含量,適量攝取有助於增強內皮功能加速血壓降低、降低動脈粥狀硬化、罹患缺血性腦血管疾病,及心血管疾病之風險,並有助於增強下肢力量(Bondonno et al.,2017;Bondonno et al., 2021; Bondonno et al., 2012; Sim et al.,2021)。除葉菜類之外,甜菜中的高濃度硝酸鹽也經研究發現有助於保持血管健康、改善隨著年齡增長所造成的認知功能退化、延緩老化(Asgary et al.,2016; Vanhatalo et al., 2021)。

起於餐桌 源自土壤

土壤環境汙染問題包括硝酸鹽、農藥及重金屬殘留問題,亦在2014年後備受關注。屏東科技大學環境工程與科學系團隊,曾嘗試將花生殼、稻殼、稻草及甘蔗皮等廢棄物,製成低硝酸鹽殘留之碳化液肥。由過去研究及實務上經驗已知,增加有機碳有助於降低氮吸收,且同樣對作物生長有益。
影響蔬菜硝酸鹽累積因子包括品種、肥培管理、光照控制等。主婦聯盟合作社與阿龜微氣候、國立嘉義大學園藝學系等單位,合作計畫之初步調查結果中,國內栽培品種雖與國外差距甚大,近十年內國外研究中硝酸鹽含量最高之品項為莧菜、青江菜、芝麻葉及菠菜等,與國內調查結果接近。根據市售調查試驗發現,小白菜、青江菜及黑葉白菜中,黑葉白菜之硝酸鹽含量最高,然而所有品種之葉柄之硝酸鹽含量均高於葉片。此外,以不同硝酸態氮施用量對小白菜生長影響之試驗結果,當氮肥施用量超過推薦施用量時,葉片硝酸鹽、總可溶性蛋白質及游離胺基酸含量雖均增加,但對於產量及其他生育指標並無正面幫助。光照控制試驗結果則證實,增加光照強度對降低硝酸鹽含量之效果,僅在低光強度環境下有效,相對而言減少氮肥施用量影響大於增加光照強度。

土壤健康存摺制度

健康的土壤為維持生態系統及生產糧食所必需,土壤健康指標分為物理性、化學性、生物性及生態性,硝酸鹽便為化學性指標之一(Giller et al., 2021)。此外,土壤有機質由碳、氫、氧、氮、硫組成,亦為土壤健康指標之一,維持土壤中元素平衡對增加有機質至關重要,氮含量過高便為元素不平衡常見起因(Rice and MacCarthy,1991)。以農業生態角度而言,維持土壤健康有助於維持生態恢復力(ecological resilience),即生態系統在遭遇自然或人為影響後,仍能維持正常養分循環及生產之能力(Holling,1973),生態恢復力決定農業永續性,需透過長期評估及預測農業操作之影響維持(Davis et al.,2023)。

「土壤健康存摺制度」旨在維持土壤健康平衡的前提下進行生產,有助於更全面評估生產品質,透過定期追蹤各場域土壤健康指標,建立資料庫做為分析、評估及專家訪視輔導調整依據。另規劃結合前述案例及國內外研究結果,製作土壤健康栽培手冊,更有助於根據作物及栽培條件制定專屬栽培模式。

文章來源:綠主張月刊2023年08月231期

環保前線 ── 節約水資源的水產養殖方案-溫室養殖

蝦子的育成可靠機器算出精密的養殖天數。

在一望無際的台南學甲魚塭中,矗立著兩、三棟溫室,那裡是嘉隆和柔吟的夢想立基之處,他們來到異地,和孩子在這裡共同生活成長,並逐步邁向永續的漁業經營之路。
選擇在此處築夢,是有現實考量,附近魚塭養殖的大多是虱目魚,使用的水源是河海交界處的淡海水,而嘉隆選擇了屏東運來的海水,兩種水源鹽度不同, 在病毒或細菌的互通上,有一個天然的屏障,再加上選擇建造溫室,物理性的隔絕外界,所以在此地養殖室內海水草蝦,不僅育成率較好,也能產出比露天養殖更好的品質與數量。
至於為何要專程從屏東運海水過來?因為嘉隆攻讀研究所時在屏東養魚,對屏東的海水有一定的了解。海水來源只有台南「將軍漁港」和屏東的「沙層海水」兩個選擇,將軍港的價格較屏東的便宜一半,但考量將軍港很多船隻行駛可能有油污或其他污染,所以最後選擇價格高一倍,但品質更好的屏東海水。
柔吟在介紹場區設備時,彷彿自己是蝦子的室內設計師在說明設計概念。首先要建造符合蝦子生活型態的設備,也就是能有效保暖、也能有效散熱的溫室;接下來要思考如何提供好的水源,讓不同階段的蝦子不會互相影響,因此有了獨立循環蝦池及消毒過濾的設計;最後還要節省能源,當然就需要依靠科技,統計每個設備的獨立耗電量,讓場區能夠利用數據改良每個環節,以求效能最佳化。

高度防疫概念的水循環

這些針對蝦子成長所設計的場區,可以用「水的循環」和「蝦的一生」兩種方向來說明,光是水的循環分為大小循環,就是一種具有高度防疫概念的做法, 在場區中有所謂水的大循環,是將屏東來的海水集中在兩個水庫,接下來將水庫中的水用臭氧消毒,臭氧可以將水裡的細菌、病毒、寄生蟲及其他生物殺死,經過曝氣池讓臭氧消散,再利用過濾缸把多餘物質濾掉,這些乾淨的水就會注入到指定的養成池或檢疫池,當養成池的魚獲收成或檢疫池的蝦苗轉移,這些原本的水就會再度排出到水庫淨化,這就是場區裡水的大循環。


養成池高度超過兩公尺,懸吊的蝦屋是蝦子脫殼後的避難所。

而水的小循環則是將每個檢疫池及養成池獨立,在內部包含了過濾系統,裡面的水跟外界不需要共通,養殖期間,一個個封閉式的內部循環除了飼料投放外,就沒有其他外來物,除了少量被排出的污水污泥,剩下的水就是循環再循環,如果今天池內的水被蒸發,再適時的補充淡水調整濃度。每個獨立的小循環若不幸遭遇病毒或寄生蟲傳染,可以有效的阻止疾病擴散,確保其它池子內的收成。
在場區中水資源幾乎不會被浪費,除了蒸發及少量排出,大部分的水都在柔吟口中的大、小循環中一再被利用,這是因為他們發展出有效的餵養管理,還利用過濾消毒設備及露天水庫的天然淨化,解決傳統養殖產業的耗水問題。

用科學方法育成的草蝦

此場區內的蝦苗來自越南,嘉隆說明選用進口蝦苗的原因是「即時檢驗」。蝦苗在出境前會做一個具有時效性的檢驗報告,檢驗後三天內若沒有坐上飛機, 檢驗報告就失效,這是控管蝦苗來源的第一步,也是減少蝦苗疾病的重要步驟。蝦苗飛到台灣後,防檢局也會抽樣檢驗,檢驗時間約一週,檢驗沒過就需要銷毀。

檢視檢疫池中的蝦苗活動力及生長狀況。

進口的蝦苗來到場區時會直接進到檢疫池中,初來乍到的蝦苗要先兌水,把大循環的水引入,慢慢地滴入蝦苗原來的水中,緩緩調整成場區的溫度、pH 值和鹽度,讓蝦苗適應水質,此時的蝦苗還無法食用飼料,要孵化餌料豐年蝦餵食,之後漸進式的換飼料餵食。蝦苗在檢疫池成長的時間大約一個月,這時候要目測觀察蝦子成長的情形,如:進食狀況、游泳的體態、活力是否充足、在池裡分佈的狀態,這些都是判斷有沒有生病的依據,也能確保蝦子健康狀態。


餵養蝦苗的豐年蝦。

草蝦成長的過程中會有多次脫殼,牠們會先遠離群體,奮力往後跳以脫離舊殼, 接下來要盡量躲避其他蝦子,等待蝦殼硬化,此時是其他同伴最可口的食物,這種同類間相殘的行為稱為殘食,是自然界中常見的現象,也因此草蝦的育成率通常僅有五成。

為了減少草蝦殘食的狀況,嘉隆捨棄人工餵養,改以餵食器噴灑,將原來相同的餵養量用少量多餐的形式,讓蝦子可以頻繁進食,只要吃得飽蝦子就不會相互攻擊,也讓原來人工餵養時飼料沉下去堆積在池底的狀況消失。嘉隆驕傲地說:「現在池底都是乾淨的,以前池底會有累積的飼料,很快就會產生細菌或敗壞,變成讓水質變差的惡臭污泥,就有可能會引起疾病的產生,而集約式養殖只要有疾病,就很快會擴散,我們要做的事,就是別讓它發生就好。」

蝦苗的育成,通常會先向客人確認品種、大小的需求,若是像合作社這樣計畫性生產的合作,還會考量訂購者需求的蝦子大小,再決定蝦苗數量,也能利用數據計算出精密的養殖天數,提供最佳產品。


蝦子的育成可靠機器算出精密的養殖天數。


包裝前,蝦子先以機器秤重分級再人工包裝。


草蝦秤重後,填充鹽水保持肉質彈性再封口。

管樂教育學會耐心等待

管樂,是嘉隆和柔吟的共同興趣,柔吟溫暖而堅定的說:「練習一首曲子,全部的音都正確只是基本要求,還要加上正確的速度和音樂性,最後還要與八十個夥伴共同演奏。就像從農,我們一直都在做同樣的事情,最多的時間就是在等魚蝦成長,我們在音樂裡學習到耐心與堅持,所以能夠耐得住性子慢慢等, 不會對進度感到焦慮。」這是管樂教育對他們的影響,讓他們學會盡力去做、觀察、改進,以及更多的耐心等待。對於這個新穎的養殖方式,他們評估風險、環境等現實上的考量,決定以此為業,另一方面,兩人也希望以科技為解方,讓產業培育下一代的接班人,使溫室養殖成為氣候變遷下的最佳方案。

一起來聽音樂會

嘉隆與柔吟相識於陳一夫老師執教的成大管弦樂團,四年前開始參與一夫樂集房角石管樂團,每個月都會帶著孩子一起北上練團,培養家庭成員共同興趣。一夫樂集房角石管樂團本年度的公演時間於10月20日晚上19:30,邀請各位喜愛音樂的朋友相約新北市蘆洲功學社音樂廳,一同聆聽屬於台灣的原生原聲。

嘉隆夫妻從管樂教育學會耐心等待。

 

文章來源:綠主張月刊2023年09月23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