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野的生存與能源的選擇

地球曾經是依循著自然循環交替的步調,而大自然中的生命,亦依循著這規則繁衍與演化,數億年來一直如此。直到18 世紀工業革命開始,「燃燒」首次作為動力來源後,地球環境的變化便開始以急遽的速度脫離原先的步調。

到了21 世紀的今日,人類面對前所未經歷的全球氣候變遷、全球平均溫度大幅上升的大難,經科學界長時間的研究幾乎已經確認是因人類活動導致。

因此,為了挽救現況,聯合國推出限制碳排放的國際協議,如歐盟等已開發國家聲稱如果再不限制二氧化碳排放量,人類將面臨嚴峻的生存危機,但如中國和印度等開發中國家則認為,在18世紀後,這些已開發國家已然享受過工業經濟發展的種種優勢和好處,並把環境破壞至如今一般,這時卻才要求其他企圖開發的經濟起步國家限制二氧化碳排放,等同於扼殺其工業經濟發展的機會。

在彼此指責和要求聲中,美國則是認為如果中國等開發中國家如果不接受限制,那美國也沒有必要接受碳排放限制。於是,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如同水火,而國家和企業層面的思考角度大都偏向發展為重,大家只能眼睜睜看著惡性循環的發生逐步邁向生態系的崩解。


避免破壞荒地,才能保留生物生存的最佳環境。

而生態系的崩解就是從荒野大量減少開始,人們將荒野變為耕地、變為工業用地不打緊,還將生產後的廢棄物回歸到剩下的荒野,如此一來可供野生動物生存的荒野棲地,所剩無幾。在能源使用上,為了支持過度發展的經濟,只好燒更多的化石燃料與用更多的核電,化石燃料的使用正是我們人為氣候變遷影響最大的來源。< 幸而現今的科技已然進步到可以使用再生能源的程度,人們對於環境保護的觀念亦逐步的成形,因此現在這個時代是人類轉型的關鍵時期。因此,當務之急就是努力跟上新時代的觀念,逐漸轉變農耕觀念為無毒的自然農法,以避免破壞農地生態為優先,已經開發的都市區則發展綠地倍增運動,光復荒野,同時創造可食地景,讓人們的糧食供給不再需要向荒野搶地。 再者,節能產業的興起,搭配著人們修理(Repair)、重複使用(Reuse)和回收再利用(Recycle)的3R觀念,使得我們由原本浪費的生活型態,轉為適當使用資源,並且重覆再利用,才能地球資源消耗量達到與再生量重新平衡的安全狀態。 原文請詳見:https://www.sow.org.tw/blog/33/20150410/3589 荒野保護協會 文章來源:荒野保護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