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獎資訊 ── 綠獎第一屆得主 生態保育貢獻令人感懷
聯電已舉辦四屆綠獎,各獲獎團體對生態保育的貢獻,眾所矚目,回顧三年前第一屆得獎團體的貢獻,至今仍令人懷念。
第一屆得主的貢獻如下:
「南投縣埔里鎮一新社區發展協會」提出「瀕危白魚、一新齊心、一同守護」計畫。緣起於保育類動物台灣白魚主要棲息於南投縣埔里鎮一新社區的小溪流中,經保育調查,溪流僅存1,000尾白魚,瀕臨絕種。於是當地農民們以「友善大地、無毒栽種」取代傳統農法,在農地旁保留一塊地興建白魚復育池。如今社區三條溪、六個復育池已經共有5,000尾白魚。其中茭白筍田、咖啡園與白魚共生,以白魚為生態指標,於是社區生態回來了,蜻蜓、蝴蝶和青蛙都回來了。
「中華民國野鳥學會」提出「香山濕地之鳥類推廣與環境教育活動計畫」,此計畫緣起於香山濕地有重要的生態多樣性功能,卻被人為種植的紅樹林和環境垃圾破壞,必須設法改善。為宣導此事,學會為當地「頂埔國小」訓練小學生為小小解說員,又為他們設計有趣的摺頁,讓他們學會利用不同面向的知識,傳遞鳥類保育與維護香山濕地生態的重要性,以向全校同學及民眾說明;還舉辦鳥類生態攝影展,讓師生、家長與民眾參觀香山濕地鳥類生態與欣賞鳥羽之美,從而關注在香山濕地清除部份紅樹林和環境垃圾的問題。
「台灣海洋環境教育推廣協會」提出「吃補還是吃毒?台灣地區鎖管胃內塑膠微粒調查與教育推廣計畫」,培訓志工在台灣各地鎖管銷貨重要魚市採樣,檢查胃內容物是否有塑膠微粒出現,再分析塑膠微粒的誤食機率是否有季節或地域差異。這項計畫採樣了320尾鎖管,但檢驗發現大多數鎖管的胃部都是空的,清華大學分子生物研究所林雋硯博士研判可能鎖管在攝食時會避開游動的塑膠碎片;或攝食塑膠碎片後已排泄乾淨。該協會仍自費完成12場推廣教育,不斷提醒參與民眾,雖無法說明鎖管絕對不會誤食人造的各種海洋垃圾,仍需要人類從生活習慣中改變,唯有避免產生人造垃圾,或予回收,才能避免繼續污染地球環境。
「台南市生態保育學會」提出「學甲濕地,甲咱作陣」計畫,監測學甲濕地演變及生物資源調查,供濕地相關研究及做為環境教學教材。該學會的做法如下:一、每月固定聘請兩位巡守員、三位監測員,協助巡守及監測鳥類;而且每年固定舉辦濕地導覽解說人才培訓與宣傳,及辦理系列環境教育、體驗活動,吸引民眾參與濕地保存成果紀錄。二、每年舉辦學甲濕地環境教育親子體驗活動,包括多場次親子輕旅行,讓民眾參與濕地保育,參加人相當多,締造良好的成果紀錄。三、與鄰近光華社區(學甲區光華里)、第五社區(學甲區中洲里)、西明社區(學甲區明宜里)、一秀社區(學甲區秀昌里)、漳洲社區(佳里區漳洲里)共同合作,透過五組社區相互連結,進一步推動社區總體營造的生態保育特色成果。
文章來源:聯合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