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屆綠獎點亮起在地生態保育

2016年12月誕生第一屆綠獎,隨著春天腳步,各入選生態保育計畫也紛紛在各地萌芽,讓我們來瞭解大家近期動態吧!

一、台灣海洋環境教育推廣協會
開始啟動「吃補還是吃毒?台灣鎖管胃內塑膠微粒調查」,並於第一季規劃志工招募說明會,在兩場的說明會當中,發現許多名眾對於塑膠微粒議題相當關注,顯示民眾已經意識到海洋環保與個人健康的息息相關。


圖說:台灣海洋環境教育推廣協會透過志工招募說明會,讓大眾更加關注塑膠微粒的環保議題。


圖說:多一位志工的投入,便能為環境多一份保護。

二、台南市生態保育學會
規劃「學甲濕地,甲咱作陣」計畫,主要目的為設立小型鹽定復育區與提升學甲濕地文化價值,並提升當地生態保育觀念與吸引年輕人返鄉服務。春季為黑面琵鷺候鳥季,台南市生態保育學會藉由黑面琵鷺之觀察生態,規劃未來在候鳥季時,將賞鳥的生態行程加進學甲的在地文化當中。在季末巡視鹽定復育規畫區時,仍發現非法棄置垃圾,在地環保學者重申國人的環境教育還需努力,讓我們留給國際保育鳥類一個美麗的棲地。


圖說:每年11月底到隔年4月間,是觀賞黑面琵鷺的最佳時機。


圖說:台南市生態保育學會呼籲民眾勿非法棄置垃圾,還給生態美麗家園。

三、中華野鳥學會
所提出的「香山濕地鳥類棲地保育」計畫,將與新竹鳥會合作,規劃培育當地的小朋友成為小小解說員,讓這些生力軍成為保育的希望種子,共同維護香山濕地。第一季搭配新竹市政府的春候鳥季活動,前往香山濕地場堪,並與當地志工交流,向在地的國小校長介紹此計畫的理念與規劃。


圖說:身為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的香山濕地,需要社會大眾一同來維護。


圖說:香山濕地共有44科、277種的水鳥,佔台灣可見鳥種的62%。

四、一新社區發展協會
擬訂「搶救瀕危白魚@一新社區」計畫,已於第一季開始規劃購買水質量測儀器,並持續進行白魚生態調查、棲地夜間巡守、棲地生態維護與規畫環境教育課程,更種下了契作有機筊白筍,嘗試農作與生態的平衡,找回人與自然健康的相處模式。


圖說:為了守護白魚,一新社區用心投入水質測量與生態觀察。


圖說:一新社區同時成立夜間巡守隊,為生態保育盡一份心力。

想知道台灣各地為生態保育的努力故事嗎?請持續鎖定綠獎追蹤報導!

文章來源:綠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