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教育手記─讓自然走進生活
文、圖/荒野保護協會推廣講師 鄭文欽(自然名:無患子)
淡水的夕陽很有名,但不一定天天都看得到,住在淡水二十多年,看到的反而是沒有夕陽的淡水居多,其實只要有些人、有些光線、有艘渡輪經過,沒有夕陽的淡水依舊美麗。在平常的居家生活中,最喜歡的就是到河邊散步,而淡水河岸的最佳賞味期就是在非假日的傍晚,人有點多但不會太多的時刻。經過這幾年的環境志工洗禮,心中有一個體悟,就是想接近自然不一定要到深山,最好的方法就是讓自然走進自己的生活,就從居住的地方開始探訪,於是上半年我給自己訂了一個主題─尋找淡水的淡水。
身為淡大校友,知道淡江大學旁有條水源街,但一直到這次的探訪才知道,水源街底的雙峻頭水源地是臺灣第一座自來水廠的水源,從日治時期至今已經持續運作了119年,成為早年淡水街區發展基石,也因為這個水源地才讓淡江大學週邊地區終年不缺水。今年春初,帶著一群朋友從淡水捷運站出發,沿著庄子內溪與水圳一路上行,尋找淡水的淡水源頭,除了感受到百年水利工程的用心,也深深體會高山青這首歌的歌詞涵義─高山長青澗水就會常藍,終年不斷的水源來自青蔥的高山與森林。
副圖1:需要事先申請才能參訪的雙峻頭水源地
從淡水出發回溯淡水河水系,新店溪與大漢溪在板橋江子翠匯流後開始稱為淡水河,經過一段蜿蜒後基隆河續於關渡地區匯入,自此臺北地區的發展與這三條河川息息相關。住在臺北的朋友,可以花點時間用步行或單車的方式分段走訪河岸,會有與開車移動截然不同的感受。如果有機會體驗從關渡碼頭到大稻埕碼頭這一段的藍色公路,就更可以體會先民水上貿易脈絡與迪化街繁榮的由來,從河面的移動視角看臺北市,頗有一種小曼哈頓的感覺喔!
淡水河系的大漢溪、新店溪與基隆河,其左岸右岸風光各有巧妙(面對出海口方向,左手邊是左岸右手邊是右岸),從八里左岸挖子尾、五股溼地、關渡自然公園、社子島周邊、大漢溪人工溼地、新店溪碧潭和美山..等等,都是交通非常方便的區域,從家裡出發坐上捷運或公車都是半天可以探索的範圍,這可能也是臺北人專屬的幸福。臺北盆地四周有山有水、得天獨厚,自然生態非常多樣精彩,陽明山、大屯山、內湖郊山、木柵深坑石碇郊山處處是寶,帶著自然之眼多多觀察,一定會有讓自己驚喜的收穫。
副圖2:新店碧潭和美山就是生活中容易親近的自然環境
當自然開始走進生活,你會發現自己的觀察能力與美學素養都會跟著提升,反映在生活之中,就是拍照取景時會更有美感、餐桌上的擺盤會更賞心悅目,連單純坐捷運都可以讓自己看到不同角度的美景,這應該是接近自然的附加價值吧。一位教高中數學的好友向我分享,大自然的美感往往來自簡單的複製,波浪、漩渦、雪花、葉脈、無限花絮..等,皆是如此。數學中的碎形公式就可以用來描述自然界的碎形造物,從大自然中學習,是真有其脈絡可循。
副圖3:生活中的自然充滿許多碎形的美感
植物吸收二氧化碳行光合作用釋放出氧氣,人們則藉由呼吸作用,利用氧氣轉化食物釋出能量。所以其實從出生開始,氧氣與二氧化碳就在我們與門前的那棵大樹間流轉,也難怪我們往往會對自己老家旁的老樹情有獨鍾。人們常說凡走過必留下痕跡,有時想想還真有道理,人類與周遭的自然萬物早就彼此留下無可磨滅的印記。
很多地方都有水源地、水源街,就從探訪你家附近的水源開始,循著水聲讓自然走進你的生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