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前線 ── 銀川農場的有機深耕教育:看見未來農業的孩子
一月底的寒風細雨中,花蓮富里的農夫開始一期稻的整土插秧,有時風太冷雨太大,農人也只好停下手邊工作,耐性靜待這反反覆覆的天氣溫和些。秧苗青嫩的綠芽在銀川農場乾淨的水以及多年養成的有機土壤護持下,以稚嫩卻健康的步伐向稻穗邁進。銀川農場(註1)要以富里好山好水的地力護持培養的,不僅秧苗,還有富里的學子幼苗。以培養「未來20 年後的農業菁英」為目標,是一條更需耐性的漫漫長路。
▲銀川農場范清富副班長跟孫子在田埂中走著,這個孩子會是未來的農業菁英嗎?
賴兆炫是富里子弟,也曾離鄉背景求學,取得農業經濟碩士後漂流在都市工作並成家立業,娶了大學同學梁美智。1996年決定返鄉務農。在突破了產量低、 農事繁雜、銷量不穩定等種種困難後,漸漸建走出一個可長可久的有機農業模式。
▲田埂的青草是有機田不用除草劑的證明。
▲採用有機肥的土壤比較鬆,通風性更好,微生物菌種更多,是很健康的環境。
強調在地回饋的有機農業教育
銀川農場產銷班現有130多位農友,300多公頃的有機水田。負責人──農民口中的「賴班長」賴兆炫,以「社會企業」自許,不僅在經營農業本身,更覺得企業大了,應該要「做出回饋」,而有機農業教育就是銀川農場長年進行的深耕計畫,目的是「讓小孩能將父執輩從事的有機農業作為未來的選項」,負責農場有機農業教育規畫,人稱班長娘的梁美智熱切地說。
近年來國中小學校大力推動本土教育,其中「在地產業」課程,讓賴兆炫夫婦的教育願景找到接合點。銀川是富里鄉指標性農企業,成為學校合作的首選對象之一。農地、碾米廠轉身成為講堂,農友們豐富的農事知識成了富里鄉13所國中小,乃至鄰近的卓溪鄉卓楓、古風等國小學子第一手資料庫。曾在富里國小教社會領域,目前協助銀川課程規畫的何鳳逢老師說,談到在地產業,銀川農場是常被提及的對象,包括工廠參觀,農事體驗、在地人物等。「在這麼偏僻的鄉下,有這個人,很努力於自己的事業,當先驅、典範的角色」, 何老師認為銀川是個寶庫。
農村孩子也需要農事體驗
農事體驗是學校與銀川合作的方式之一,包括插秧、割稻或田間管理如拔草、除福壽螺等。上課先由農友講解農事詳細作法,田間注意事項,然後小朋友再下田動手實作。農友則需要事先準備,以插秧為例,要先把一塊地整到可以插秧,再畫交叉線標示插秧處。
但富里是農業之鄉,多為農家子弟也需要如此的田間體驗?何鳳逢的回答讓人有點詫異,「即便是農家子弟,也沒什麼下田經驗,因為機械化的緣故。」她提及田間體驗最常見的「慘事」,田地很軟,小朋友下田不會走路,腳拔不出來,摔來摔去,旁邊的秧苗就遭殃了,雖然小孩子行前都知道「誰知盤中飧、粒粒皆辛苦」,但實際下田是另一回事;也曾經有小孩插秧,只拔了秧苗叢上面的苗卻沒有根,種了整片沒有根的秧苗,農友只好重買秧苗,整片地再種過。
即便在農業鄉,孩子與土地、在地生活文化的斷裂,比想像中的更大。何鳳逢說:「所以我們真的要讓孩子親近農事,不能對自己家鄉、或是家裡長輩在做的事這麼陌生!」
短短2個小時的田間體驗,以容易操作的插秧割稻為主,再輔以老師的課後反思, 但總是熱鬧如「廟會」。「肯定是要上一點課!」梁美智說,那就是銀川農場每年一次的有機生活體驗營。
▲參加有機生活營的學童,忍不住跑進稻浪中玩耍。(照片提供/銀川農場)
結合外部資源推動有機生活營
富里車站的牆上,懸掛著一幅幅學童的畫作,是2019年有機生活營學童得獎畫作,內容包含有機田裡的益蟲、稻田裡的銀川農場、環保愛地球等。生活營的教育目標在建立永續土地的觀念,因此主題擴及有機農業、節能省電、減塑種樹等;觀念養成則需要時間的累積,生活營舉辦至今已七年,從一年級到九年級,富里國中小的孩子有機會上到五次以上。
▲富里車站掛著小朋友描繪銀川農場的畫作。
有機生活營連結富里農企業與教育界的能量,並注入外部團體的知識協力─ ─銀川農場上下人力、十三所國中小教育人員,和友善環境理念團體的講師支援。身兼主婦聯盟合作社監事的綠電合作社理事主席黃淑德,就曾經從台北遠赴花蓮,為學童講授節能省電的觀念。生活營,是一場土地、知識、農家生活文化的社區串連。
有機生活營雖然主題多元,但每年一定要有的就是「有機農業」課程。老師多是銀川產銷班的資深農友,范清富副班長就是年年上台的資深農友講師。有一年,他自己的孫女在台下,還被點名上去分享幫忙插秧的感想,而台下多的是農友老師的孫輩。農夫當老師,「開始也會緊張呀!」范清富笑著說。而每次最受學生歡迎的是最後的米食分享,農友太太們一起協助,做出六、七百人份的壽司、米粉、蘿蔔糕等,原料全都是銀川有機米。
讀著小朋友的參加營隊後的作文「雖然我常常忘記自備袋子,我會努力記得這件事」、「地球是我們唯一的家我們更應該愛護它」、「一位阿公說改用有機肥料的過程中遇到好多困難但卻沒有放棄……種有機米不但讓人們吃到營養的米,土壤也不會受到傷害」。雖然范清富叨念著「小孩老不聽話」,但阿公老師講過的,他們其實都記在心裡。
▲有機生活營中農友當老師帶孩子討論有機農法的知識。(照片提供/銀川農場)
培養二十年後的農業菁英
銀川農場的各式教育活動以培養二十年後的農業菁英為目標,梁美智以「抗日英雄」稱呼這些孩子,「寒流來了也不怕、大太陽也不怕」。如果到了都市,國高中畢業的他們可能做的是基層的工作,「但是留在這個土地,他是第一名,比什麼都強。」梁美智的聲音裡有驕傲也有熱切的渴望,期待孩子從小建立有機的觀念,並看到務農的可行性。請農友上台當老師,也是希望孩子肯定父親阿公務農的價值。「希望當有機農夫在他的規畫裡,是未來的選項之一,甚至是首選。」花蓮的最南端,走出富里車站,養育乾淨的有機田在招手,這是父輩準備好的傳家寶,等待未來農業菁英們用心與手繼續守護下去。
▲梁美智說:希望當有機農夫,是富里孩子未來規畫的首選。銀川農場梁美智(左)、賴兆炫(右)
註】銀川農場成立於 1996 年,開有機稻作風氣之先。1999 年,因一篇報導引起台中共同購買中心(主婦聯盟合作社前身之一)發起人謝麗芬的注意,親自到產地了解後,認同彼此理念而開啟了合作之緣,產品供應合作社迄今20 年。
有機農業的故事:《橙瓢蟲找新家》繪本
故事敘述橙瓢蟲、長腳蛛因家園噴農藥,被迫尋找新家,最後落腳在乾淨無藥的有機田裡,跟各式各樣的生物一起快樂地住在「稻田公寓」。繪本有趣的故事背後是農改場與銀川農場合作進行生態調查,以科學方式得出的嚴謹結果――橙瓢蟲、長腳蛛可當作有機田的指標性物種。2019年銀川農場並舉辦贈書活動,捐給富里國中小學每班一本繪本,作為共讀教材。 (圖為富里國小學童演出橙瓢蟲找新家的故事。照片提供/銀川農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