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前線 ── 自己的煮場自己顧!大直共食進行式
上午10點40分,走進大直站所的廚房,三口爐灶火力全開,滿室菜香。11點半,當日負責打菜的方紫雲排好便當、餐盤,陸續盛上飯菜,主廚游玉霞等著佳餚盛盤到一半才去燙秋葵,「這樣大家吃的時候菜還是熱的。」大直共食團的靈魂人物游玉霞是專業廚師,年過60仍動作俐落,食材份量、時間完全精準掌控。
不到12點,社員陸續前來領取便當,一邊話起家常,笑聲此起彼落。「姐夫,你以後每天都來吃嘛!」5年前協助規劃大直共食團執行細節的王慧文,招呼著新夥伴李老師,她不僅管帳收錢,還不時幫忙尋覓可能的「共食咖」。
▲王慧文指導共食成員如何配菜,不過年紀較長、或身體不適者不會被安排工作,她說:「嚴格規定中仍有適度體諒。」
不容易的共食計算題
大直站是綠主張公司(主婦聯盟合作社前身)總經理黃利利一手催生,於2010年成立,也是早期推動勞務自主的實驗點。大家認為辦共食不僅可聯繫社員感情,也促進利用。於是包括黃利利本人、當時任職之站長及其他共9位社員,各自捐獻,共湊出30萬元添購設備,啟動共食。一開始,授權廚師全權打理,因缺乏監督與溝通,主廚的執行方式違背社員理想而拆夥;而後,地區營運委員嘗試分組輪流共煮,不到3個月又告陣亡;共食團停擺多年,直到2015年,剛退休的王慧文成為大直區會主委,這群以解說員為班底的團隊旋即達成共識,共食重新開張。
記取過去經驗,這次共食定位為社員活動,主廚專司備餐,庶務、主廚薪資、食材費共同分擔,並自訂每個便當回繳5元供站所的水電瓦斯費用,「不能只是飯來張口,這樣很容易失敗。」王慧文說,每天平均有14~18位成員參與,大約兩個月輪值一次菜色設計、打菜,勞力付出、相互服務、彼此學習,每月舉辦全員聚餐,每半年召開共食大會,收集團員反饋意見。
▲大直共食團核心成員(左至右):王慧文、勵麗芬、游玉霞、梁素華、蔡惠如。
共食出發點 看見人的需要
舉辦共食不只是為了吃飯,也期盼在過程中建立情誼,為了中餐或是晚餐共食曾多所討論,大直區會前主委,也是共食團核心成員的梁素華還曾自掏腰包添購自助餐盤。這些年來,部分成員因家中聘請到外籍看護煮食,或因生病、搬家等種種原因,無法繼續參與而陸續退出,為維持經費平衡,開放一般社員臨時搭伙。
「固定吃飯的人陸續減少,臨時搭伙需求不穩定,這樣就越來越不好辦下去」,王慧文坦承共食遭逢瓶頸,因為堅持合作社食材全利用,又需分擔庶務,致使招募新夥伴並不容易;有些社員嫌一份185元太貴,很多人只想外購便當,不願參與勞務。
前幾個月,配合疫情,共食團依合作社規定亦暫停活動,梁素華熱心協助團員覓得類似的有機食材便當。幾位核心成員原本設想,若大家能接受,共食團即順勢退場,怎料經過比較,成員對共食團的認同不減反增。
「因為看見人的需要,玉霞需要這份工作,即便疫情期間,仍有10位團員需要吃便當。」共食團核心成員勵麗芬說;蔡惠如則表示:「若只記得苦,當然就很苦,其實過程中很多有趣的事,大家一起做事,比自己做輕鬆。」;梁素華:「希望和大家一起有飯吃,一起運動、聊天,這是我的夢想」。
幾位核心成員七嘴八舌聊了數個鐘頭, 雖然共食前景仍有變數,但大伙有共識,希望繼續堅持,朝下一個5年邁進。
▲在站所共食,口味好、心情好,又能天南地北閒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