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環經濟─不止汽車和房間,工具圖書館讓工具也能共享
你是否有過這樣的經驗?買了一堆工具DIY組家具、布置家裡,用過一次後就放著生灰塵。等到下次有需要,發現工具已生鏽、故障。其實,我們可以不用買工具,加拿大多倫多一家「工具圖書館」,讓人們有需要,可隨時租借工具,還可享有許多加直服務。這不僅是共享經濟,也是減少資源消耗和廢棄物產生的循環經濟。
2012年,兩位原本就關注環境與經濟議題的加拿大年輕人Ryan Dyment及Lawrence Alvarez,為了替他們所居住的一個多倫多社區創造一些改變,發起了一個社區民眾共同分享工具的共享經濟計畫,創辦了一間「工具圖書館」。
就像去圖書館借書一樣,民眾可到工具圖書館「借工具」,用畢歸還,不再需要自己買。只要繳50美元(約台幣1500元)年費,成為圖書館會員,就可借用各式各樣DIY工具,甚至還有廚具、安全帽、空氣壓縮機等等。
圖書館的「館藏」,來自社區民眾的捐贈。對他們而言,1500元勉強能夠買一個電氣工具,但同樣花費,現在卻能享有一整年租借多種工具的服務,圖書館館藏數量多、樣式又齊全,能夠滿足各種不同需求。社區民眾不用再花大錢買一堆使用頻率很低的工具堆在家裡,更不用擔心要用的時候找不到或故障,不僅提升居住品質,更能享受館方周全的服務。
對圖書館來說,工具所有權轉移到館方,館方必須負責工具維修與保養,因此會選擇品質良好又耐用的工具。而且,工具被閒置的時間減少,可以服務更多的人,資源使用更有效率,進而創造更多價値。
由於圖書館提供的工具出借服務「性價比」超高,愈來愈多認同圖書館理念的民眾,捐贈家中閒置的工具。圖書館至今已累積2200位會員,出借工具次數超過25000次。
放圖片(用此連結中的圖片https://img.gvm.com.tw/2017/0_o1.JPG)
圖說:多倫多工具圖書館創辦人Lawrence Alvarez。(圖片來源:Toronto Tool Library)
不只出借工具,更用「服務」創造新價値
在多倫多工具圖書館與社區民眾之間,互動增加,建立互信關係之後,就開始提供出借工具之外的各種「週邊服務」,拓展出更多面向的收入來源。
例如開設了工具使用、3D列印、電射切割等教學課程,或舉辦各種工作坊,讓會員學習新技能。甚至也規劃近年來頗受歡迎的「創客空間(Makerspace)」,藉由提供各種工具,集結許多喜愛手創的民眾,讓創客空間變成一個孕育創新的聚落。
這樣一個圍繞著生活經驗分享的空間,更躍身成為另一種社區中心,居民會一起討論使用工具的撇步,或是解決家居空間問題的巧思,因而促進人與人交流分享的社群價値。
放圖片(用此連結中的圖片https://img.gvm.com.tw/2017/0_o2.JPG)
圖說:館方邀請專業師資開設各種教學課程及工作坊。(圖片來源:Toronto Tool Library)
台灣也有工具圖書館
除了多倫多工具圖書館之外,其實同樣的概念已被運用在生活中的不同需求上,例如提供廚具的廚房圖書館、提供種子的種子圖書館、提供流行服飾的服裝圖書館等等,都已經開始以異於傳統的創新方式,滿足消費者需求。
在台灣,也有類似的新創工具圖書館空間,如新竹工具圖書館與食農工具圖書館,都是基於資源、空間共享的理念,提供工具、廚具、農機具,以及空間等租借服務,並開設相關課程。
工具圖書館的概念,若能推廣到更多社區,不論是新設,或與既有圖書館結合,都能更潛移默化地讓大眾體會到高資源使用效率的生活方式。
顛覆「賣愈多產品賺愈多錢」的創新價値觀
以往的商業模式是賣愈多產品,賺愈多錢,業者也因此傾向「設計」出較不耐用的產品,透過不斷耗用資源來換取利潤。
在創新的共享經濟模式中,資源可以不斷被循環使用,業者則透過提供各種不同「服務」來賺錢。當業者與消費者之間的交流愈頻繁、互信愈高,業者就能更能了解消費者的需求,進而提供更精準的服務或產品。另一方面,消費者也能享受到更貼心、更符合需求的服務。
全球人口增加,對資源的需求急遽上升,未來世代必須能用高效率的方式使用資源,類似工具圖書館「以使用權來取代擁有權」的新商業與消費模式,將是我們未來生活的一部份。
原文請見循環台灣基金會(本文同步刊登於天下雜誌循環經濟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