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您一同了解生物多樣性

每年 5 月22 日是世界生物多樣性日,在臺灣最常被用來宣揚的是,我們族群很多樣、地形很多樣、水果很多樣,還有生物很多樣。多數人大概懵懂知道,臺灣原住民有16 族,從墾丁的熱帶季風林到玉山的寒帶針葉林,有香蕉有芭樂,但是,除了黑熊、帝雉及麻雀,臺灣的生物多樣在哪裡?

我們先看看,生物多樣性是什麼?簡單的說,就是除了生物數量要多,生物種類也要多。當你跳進一個石斑魚的養殖池,裡面的石斑魚多到跟您臉貼臉,但是看來看去,也只有石斑魚,這種情況下,雖然生物數量很多,但是生物多樣性卻很低(多樣性指數Simpson index =0)。

在生物防治的角度,農民為了防治害蟲(例如:福壽螺),引入該生物的天敵(例如:鴨)。適度的生物防治有助於田間管理,也減少農藥的使用;但如果的鴨子太多了,多到把其他的昆蟲、青蛙都吃了,把蛇都趕跑了,這就稱不上生物多樣性的田間管理了。生物多樣性的重點是,不能只為單一種生物做考量,而是需要考量整個「環境」。

那什麼叫做考量整個環境?建商常稱,住宅周邊生態環境優良、公園綠地面積廣大、緊鄰高爾夫球場、中庭還有休閒親水空間,這樣的環境,是否等同於生物多樣性呢?
不是。因為這種環境條件考量的只有「人」一種生物。真正有利於生物多樣性的環境,必須提供「各種」生物棲息的區位,一個公園,不能只有短草適合放風箏打滾的人工草皮,還必須要有低矮的草生灌叢供老鼠棲息,有小喬木讓蜘蛛結網、有果樹供鳥類覓食,有樹洞讓貓頭鷹繁殖等。


圖說:學習與其他生物「互相依存」,是人類的重要課題。

可惜的是,生物多樣性領域的專家,很少有空間規劃的概念,都市計畫及建築設計的專家,也少有生物多樣性概念(甚至會認為景觀、園藝就是生物多樣性)。幸好,新型態宜居城市的概念,有著更綜合性的考量,包含空間綠化、低碳運輸、海綿城市、生態廊道、智慧城市等元素。然而,在眾多項目中,與人生活品質相關的會優先被考量,以人類視角出發產生的環境條件,看起來整齊美好,卻不見得適合其他生物生存。

生物多樣性的維持,不只是生物學家的任務而已,都市計畫、工程設計、景觀規劃、環境教育、農漁政管理、公共衛生、防疫檢疫、食品安全等不同領域都與生物多樣性的維護相關,尤其在氣候變遷勢不可止的時代,我們更需要以生態系統為考量的應變及調適模式。人,也是自然界的一種生物,過去以「利用」的態度看待萬物,而現在起,必須學習與其他生物「互相依存」,人類,不可能獨善其身。

原文請詳見:https://www.sow.org.tw/blog/33/20160209/4448 荒野保護協會

文章來源:荒野保護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