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過章魚寶寶誕生嗎?

文/上下游記者 林珮君

靦腆的大男孩不擅言詞,卻熱愛海洋,甚至有一點瘋狂,可以背著一支氣瓶在水中無目的遨遊,也可以沒日沒夜的抱著攝影機守在海底靜觀生態。這次,洪鈺庭花了半年,每晚守在東北角龍洞灣,記錄小章魚孵化過程。從母章魚寸步不離護卵,到小章魚破卵而出,看著章魚寶寶一隻隻游了出去,母章魚默默轉頭目送孩子的離開,那一刻,洪鈺庭在海裡也淚崩了,見證海洋生物的美好與奧妙。

章魚小知識:章魚一生只會交配一次,大約在每年2-5月,母章魚一生只有一次產卵機會,公章魚也會在交配後幾個月內死亡。為了防止孩子們遭海流沖走或是被天敵吃掉,母章魚通常會在岩石下或洞穴中產卵。幼體孵化時間約4-8週,這段時間母章魚會寸步不離、不吃不喝的守在孩子旁,直到小章魚孵化離開巢穴,母章魚在力竭後便會死去。

與章魚媽媽相遇,每晚下海守護記錄
「潛水時只看到其中一種視角,拿起相機,就更認真觀察生態的各個面向。」身為電腦工程師的洪鈺庭,十多年前愛上潛水,一腳踏進海洋的異想世界、從此無法自拔,也做過兩年的專職水中攝影師,為海洋科技博物館拍攝海洋生物記錄片,累積了扎實的攝影功夫和豐富的海生知識。

今年五月,洪鈺庭在台灣東北角海域與一隻剛生產完的母章魚相遇,展開了半年的記錄拍攝,「這是一個屬於母親的故事。章魚媽媽產下卵後不眠不休地照顧,看著小章魚的誕生,然後筋疲力竭地面對自己生命的最後一哩路。」

章魚十分聰明,護卵期間對於周圍環境更是敏感,為了消除對方戒心,洪鈺庭花了許久時間「搏感情」。起初,章魚媽媽只要一看到人影,就會用觸手一層層遮住卵,甚至在洞口堆滿石頭,不讓外界窺探,直到後來逐漸習慣攝影機的存在,才終於卸下心防、願意讓他陪伴身旁。

「在拍生態互動時,要盡量減少打擾行為,一旦驚擾到、生物的反應就不自然了,要學忍者、讓牠感受不到我的存在,或是就算牠有感覺到我、也要習慣我的存在。」就這樣,他守候章魚媽媽整整兩個月,每天晚上下班後抓了潛水設備就趕到海邊,直到夜深才離去。


洪鈺庭拍攝屬於台灣的海洋生態紀錄片,希望記錄下在島國周圍發生的海洋故事。(攝影/林珮君)

目睹小章魚破卵而出:我哭得跟小孩子一樣
隨著等待的時間拉長,一粒粒晶瑩剔透的卵越來越成熟、漸漸出現明顯的斑紋,而章魚媽媽仍舊溫柔的撫摸著牠的卵,一邊清潔牠們,也一邊吹送水流、帶給孩子們新鮮的氧氣。洪鈺庭與章魚媽媽相處的時間越來越多,同樣也期待著小章魚破卵而出的時刻,某天下海前驚見有人提著章魚從岸邊走來,「那心頭真的瞬間涼掉,只想衝回海底看看牠還在不在。」

而在一日海況不佳、同伴也無法相隨的夜晚,洪鈺庭特地抬頭祈禱後才潛入海中,「沒想到就是在那一晚,終於等到小章魚孵化了!」覺得冥冥之中是媽祖娘娘的庇祐,讓他有幸參與小章魚的誕生。數萬顆卵啵啵啵的孵化,如米粒大小的章魚從洞裡不斷冒出,章魚媽媽用盡力量將海水噴向新生的小章魚,讓孩子們散佈到大海之中。

只見章魚寶寶一隻隻游了出去,母章魚默默轉頭目送孩子的離開,那一刻,洪鈺庭再也無法平復波濤洶湧的心,「可能是壓力、可能是感動,就真的在海裡淚崩了,哭得跟小孩子一樣,當時忘記排水,吸回去還嗆了一下。」章魚媽媽深情守護著寶寶,偉大的母愛令人動容,而小章魚展現生命力破卵而出的過程,也讓人不禁屏息歌頌生物的美好與奧妙。


章魚媽媽目送一隻隻孵化後而游向大海的章魚寶寶。(截圖自「章魚產卵紀錄片」)

章魚媽媽的最後一哩路:把一切奉獻給牠的寶貝
對父母親來說,養育從來就不是個容易的事情,絕食許久的章魚媽媽歷經生產和育雛,已然筋疲力竭,身軀的顏色從原本的淡粉色轉為憔悴的紫黑色,顯示元氣的消逝以及體力的衰弱。

洪鈺庭仍舊維持潛水的頻率,直到風浪大作、連續四天無法下海過後,他再度游回熟悉的岩洞前,卻發現母章魚已消失不見,只留下一串串隨海水擺動的卵的空殼,「章魚媽媽把一切全奉獻給牠的寶貝,直到最後一刻。」淡淡一句話,洪鈺庭道出他對生物延綿後代的尊敬,以及無盡的感傷,「拍生態紀錄片就是這樣、不能去干預,但陪伴牠們那麼久一定會有感情,每看一次畫面還是會鼻酸一次。」

專注拍攝生物在互動:一舉一動都迷人
洪鈺庭像是一本「行動圖鑑」,能快速辨識魚群種類,而他特別愛拍生物的互動,「那是很有趣的故事,牠們會睡覺、覓食,也會吵架、互相競爭和攻擊,同時也會照顧後代,生物會表現出人的一面,而且說不定過得比我們還精彩!」

在他拍攝的「海麻瓜教室」(About the blue)系列影片中,記錄了生物的日常,例如一隻把海藻當搖籃入眠的臭肚魚仁兄、寄居蟹阿財拿著刀叉準備用餐時卻突然看到多名分食者,以及一隻「披著羊皮的狼」為了覓食而偽裝成軟珊瑚的海蛞蝓。


各種絢麗的海底生物。(照片提供/洪鈺庭)

洪鈺庭悠游水底,觀察海中的綺麗世界,透過他的鏡頭,讓未曾潛水的人也能一窺海底的秘密、感受大海的魅力。再加上他富含想像力的文字描述,再艱澀的海洋知識也能被轉譯成可愛的生物故事,如同生動的海底教科書。

在他眼中,生物的一舉一動都是迷人的,且任何的行為表現都有意義,即使平凡舉動都可看出蹊蹺。「稍微靠近時雀鯛就衝上前啄你,我就知道牠在保護某項東西。」而雀鯛爸爸用力把海水搧向寶寶們,則是為了提供新鮮氧氣給卵、並送走卵的代謝物。即使一根平凡如水管的海綿,也有豐富的生態功能,小蝦小蟹躲在裡面不止安全,還可以撿海綿內的碎屑來吃、如同「包三餐」的豪華膠囊旅館。他強調所有體會都靠經驗堆砌,所有作品也都是跟生物互動得來的。


洪鈺庭拍攝海洋故事獻給沒有潛水經驗的「海麻瓜」。(照片提供/洪鈺庭)

自願拍片感動配音員,無酬獻聲
這次拍攝的「章魚媽媽」是「福爾摩沙之海」(Ocean Formosa)系列的首部曲,為了讓西方國家認識台灣海洋之美,洪鈺庭先製作了英文版,特地選用英文旁白、附上中文字幕,想讓這座島以外的人也能認識台灣。

而在英文版發布後某一日,他收到來自配音員「小柳」柳超堅的來信,表示希望擔任中文配音、直言就算沒有酬勞也不要緊,「懊惱著這部片怎麼可以沒有中文配音呢?我無法接受啊!」為何願意無償做這件事?「或許就是肖誒(瘋子)會吸引肖誒吧。」「小柳」被洪鈺庭的熱忱深深打動,強調若無攝影者的溫柔守候,絕對無法做出如此動人的作品。
聲音演員「小柳」(左)與生態紀錄片導演洪鈺庭(右)。(攝影/林珮君)

「佛系拍攝」:看大海願意給什麼我就拍什麼
洪鈺庭調侃自己是「佛系拍攝」,不能執著一定要拍到什麼畫面,「今天沒拍到就是明天繼續,但大部分都是錯過、沒有等到的。」面對自然或人為因素導致追蹤的生物消逝、連日心血付之一炬時,也要耐得住心、沉得住氣。

他釋出修煉大法,平時要多看生物圖鑑、了解生物習性,累積生態知識才能因應海中百態;但儘管有了計劃,在下海後還是要碰運氣,「運氣最重要,看大海願意給什麼我就拍什麼,一切強求不來,只有天知道卵會在哪一秒孵化出來。」

除此之外,他強調拍攝時要盡量減少人類的干預行為。例如,先讓生物習慣攝影師的存在,用時間磨出彼此信任,再漸進式的靠近。同時,他也盡量減少打燈時間,採開燈拍10分鐘、關燈休息5分鐘的模式,避免持續開燈引來浮游生物,導致周圍魚群動作的不自然。

然而有時候,海底的魅力也會讓人不自覺放下鏡頭,只專注於眼前的美好。「海中有很多意外、感動的時刻,跟生物相處時如果都覺得非拍不可,可能會錯過與牠互動的珍貴瞬間。」在某些日子裡,洪鈺庭也會不帶相機的潛入水中,享受純粹觀賞的感動。

海水溫度隨季節變化上升又下降,吸引不同生物遷徙和定居,營造出四季多變的海底生態。大海廣納百川也不擇細流,孕育出無限生命,在這樣的包容力中,洪鈺庭持著謙虛態度與海共處,順應自然,樂在大海贈與他的一切。


洪鈺庭十多年前愛上潛水與攝影,一腳踏進海洋的異想世界、從此無法自拔。(照片提供/盧佑華)

獻給所有「海麻瓜」,希望大眾從了解、在乎到願意行動
洪鈺庭感嘆台灣雖然是個島國,但人們普遍離海太遠了,「提到海,你會想到什麼?」只有新鮮美味的海鮮嗎?想到章魚就聯想到章魚燒?海邊除了白沙和比基尼以外,你知道海面下也有連綿鋪滿珊瑚的山峰嗎?

「我們對台灣的了解,好像永遠都差了那麼一點。」因為有距離,一般人對海中生物的認識多半都在餐桌上,看到海洋污染的議題有感受、卻很難付諸行動。因此他希望用趣味性、擬人化的方式讓讀者對海底世界有共鳴,了解生物跟人一樣有著感情,進而建構大眾的海洋保育意識,「談保育的效果普遍不好,因為你對牠們不了解、無法感同身受,但是你一旦了解了,就會有感覺、有關心、會在乎,最後就能產生行動。」

本文由「上下游News&Market(新聞市集)」授權刊出,原文請見https://www.newsmarket.com.tw/blog/114294/上下游News&Market(新聞市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