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前線 ── 「水蛇腰‧美人腿」-茭白筍田裡的唐水蛇
故事的開頭其實源自2017年,當時人禾基金會正與羅東林區管理處一起盤點其轄區內國土生態綠網兩處生態綠網分區應關切的區域,經生態圈友人來訊提到在新北市三芝山區有一處水梯田,仍維持很傳統的「人牛」耕作水稻及茭白筍,田裡除了沒有福壽螺外,還穩定棲息著唐水蛇等水棲性爬蟲類。
後經過友人的帶路與引薦,來到這塊暱稱「水蛇田」的山區梯田,與世獨立且被森林包圍的田區,彼臨溪澗且位居水系最上游,與貢寮水梯田背景環境相似,低溫多雨的氣候特色,地主農友原先雖農藥除草劑都有使用,但藥劑用量都較平原環境耕作來的低,加上田區獨立、自用農具,阻隔福壽螺入侵的機會,田主不必為了防治福壽螺施用大量殺螺藥劑,田裡的軟體、無脊椎動物多樣性高。穩定的環境與穩固的能量階層基礎,也讓能量階層較高的唐水蛇、鉛色水蛇及多種淡水龜可以獲得足夠的食物及良好棲地。
唐水蛇在北台灣侷限分布在七星山、大屯山山系北側濕地水網,早期的調查資料顯示,在北海岸靜水域濕地普遍分布,但隨著水田、埤塘等環境的減少與環境劣化,近年族群依不已早年單點一晚可觀察到上百條的盛況。
後來在夥伴們一起發力遊說下,在2017年下半年才以「有很多人願意支持友善生物種植的茭白筍」,說服田主開始不用農藥、除草劑管理茭白筍田,我們願意幫忙推銷販售,減輕他們在產季奔波零售的壓力,第一代「水蛇腰‧美人腿」茭白筍問世了~感謝一大群去都沒去過現場的十方大德,支持這樣的農產、這樣的農作行為、這樣的環境,橫空問世的水蛇腰‧美人腿就在當年就採了八百多斤進到大家的五臟廟了。
田裡好環境與地理位置的優勢下,也讓後續這個點位進入羅東林區管理處國土生態綠網的推動計畫當中。但畢竟農產品協助銷售不是長遠辦法,我們希望能以這個點位為核心出發,透過溪溝、水圳及友善水田區等廊道,由高至低,讓唐水蛇等水生生物有機會擴散出去。
「提高誘因、分散風險」是整體策略的發想源頭,提高繼續種植、轉換友善的誘因,不只來自農產品售價,畢竟買得下手也是一個考量,但農民耕作的同時,照顧好環境、保全了生物,受益的不只是農民與消費者,還包含因維持了公益價值的生態系服務的廣泛受益者,也因此提高誘因的方式,我們不覺得只在農產品上,應該保含其中的「作為」,也就是友善農作的行為,要有實質的策略「生態系服務給付」去支持友善行為的維持。我最常打的比方是,一樣是除草,噴除草劑雖然對環境影響甚大,但可以省時、省工又耐久;人工除草耗時耗力,夏天草生的速度還會讓你懷疑人生。今天為了不想用除草劑,限制了除草的方式選擇,但獲得了更多環境服務效益,多投入的人工、人力,需要獲得實質的支持,當然還包含社會價值觀的支持,農民不只是農糧生產的專家,還是幫助環境保全的實作者。
分散風險的部分,除了將農民的收益,可由「農產銷售」、「生態系服務給付」去分散外,使不至於受天災影響收成而全無收益。但只有一處棲地面臨棄耕、轉作等風險還是高的,所以也希望單點的作為可以擴散到下游地區,也因此第一個合作戶總是重要的,建議原則、修正標準、評估成效、乃至於讓其他農戶眼見為憑或群起效尤。
2018年起,羅東林區管理處也正式跟田主合作,請求在規範的田間管理原則下耕作、管理。規範主要為杜絕農藥、除草劑之使用,以及管理危害保全標的的入侵種及維持田間湛水,提供穩定濕地環境等管理原則。田區中混作的水稻田多能維持這樣的操作;但茭白筍轉作卻不是那麼簡單
茭白筍收成後的翻犁
三芝地區慣行茭白筍在收成後的翻犁方式,是先噴植除草劑,待地上物枯萎及植株死亡後,再用翻耕機進場翻犁。傳統水梯田地形田階落差大,也沒有設置機具便道,中大型機械沒辦法進場,再加上這「田土深及大腿」,小型耕耘機進場也很容易深陷泥沼。在規範限制不能用除草劑的情況下,除了地上植株的刈除,茭白老頭的翻犁,需要先用鐮刀斬斷走莖、鬆土,再用上半身的力量將老頭翻轉壓入泥中。不難想像為何大多數農友都轉作慣行農法茭白筍,這樣事倍功半的友善耕作方式,看似效率低落,反而慢出了好環境。但水梯田因地形限制不利機械化耕作,農民則在「維持耕作與棄耕間來回拉扯」。
▲茭白老頭翻犁是考驗腰力的時刻
飛蝨病蟲害防治
相對於產業就在山區,在接受了水梯田耕作上的不便,但持續讓田主先前持續用藥的原因則來自葉蟬飛蝨病蟲害,因為在茭白筍分糵初期,嫩葉遭受葉蟬、飛蝨的病蟲害,除了直接讓植株死亡外,蟲咬後的成株結筍的數量也大幅減少。往年田主降低病蟲害的方式很簡單,在栽種後噴藥即可,但規範的合作不允許施用除蟲藥,加上2018年初的乾梅季,飛蝨的危害尤其劇烈,幾經尋訪,後來採用的防治方式,又是一個大量人工的手段,人力將受蟲咬枯萎的葉籜剝除,再用水清洗植株,後來雖然茭白筍有回春的趨勢,但產量也較往年減產許多。
▲葉片上的飛蝨
▲為了防治葉蟬飛蝨,必須一棵一棵茭白筍剝除枯萎葉片清洗
田主與羅東林區管理處的合作,除了農事工作的調整修正外,也伴以基線生態調查,補足區域生態資料的空缺,並作為長期保育成效評估的基礎。除了主角唐水蛇外、鉛色水蛇、雨傘節等半水棲性爬蟲類外,數種淡水龜有也是固定班底,但一次可以超過半百條唐水蛇的盛況,還是讓看蛇資歷稍淺的我震撼。在確立了基線生態狀況,2019年起羅東林區管理處也針對唐水蛇等半水棲性蛇類進行生殖與擴散途徑機制的調查研究,希望作為廊道修復與微棲地營造的重要參數。
▲初春的唐水蛇
「環境的維持,需要更多人、面相的支持」。我們認為農地的價值不應該只是單純產量來衡量,農民的努力也不應該只由耕作面積來評斷,很高興國土生態綠網踏出了一步,將自然保育的觸角碰觸到非國有林及法規保全的地域。
當然除了政策的支持,我們也需要嘴巴跟胃袋的奧援~一起用嘴巴作保育吧!2019年『水蛇腰‧美人腿』茭白筍 熱情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