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各季賞鳥明星
國人的休閒活動因經濟蓬勃、生活水準提高而呈現多采多姿的面貌;賞鳥便是其中一項新鮮有趣的戶外活動。
賞鳥和季節有很密切的關係。一般而言,夏季都欣賞台灣本地的留鳥和夏候鳥,其他春秋冬三季則尋覓北方各處來的冬候鳥。由於本島到處都可以找到鳥類蹤跡,因此只要你有耐心,不論在青翠的山林或碧藍的海面上,都可以看到鳥兒十分快樂的在你眼前飛翔、鳴啼、跳躍呢!
【春季】
一、冠羽畫眉:體長12公分。頭上冠羽暗褐色,冠羽下方灰白色。背部大致為灰色,初、次級飛羽暗褐色。臉部灰白色,略帶黃色。頸側有一弧形線斑與過眼線、顎線相連甚為醒目。腹面黃白色,胸以下略帶黃色,尾下覆羽雜有栗褐色羽毛,通常成群出現於中、高海拔之闊葉、針葉混合林之中、上層,主要以植物種子、果實及昆蟲為食。
二、台灣藍鵲:體長64公分。嘴、腳紅色,眼黃色。頭至頸部、胸皆為黑色,其餘部分大致為藍色,下腹羽色略淡,飛羽末端有白斑,尾上覆羽末端黑色;尾羽甚長,末端白色,中央2根特長,除中央2根外,其他各羽中段黑色,尾下覆羽末端灰白色,常成小群出現於中、低海拔之闊葉林及次生林中,以植物之果實、兩棲類及其他小型哺乳類為食。
【夏季】
一、仙八色鶇(八色鳥):體長18公分。額至後頭栗褐色;背部暗翠綠色而有光澤,小覆羽、尾上覆羽淡藍色而有光澤;尾羽黑色,末端暗藍色。眉斑乳黃色,延伸至後頭。過眼線黑色,甚寬長,延伸至後頸。喉乳白色,胸、腹黃褐色,腹中央至尾下覆羽鮮紅色。飛行時,初級飛羽黑色,中段有白斑甚醒目,出現於低海拔山區之樹林中,常於地面跳躍、啄食地上昆蟲、蚯蚓等食物。
二、水雉:體長52公分。夏羽:嘴黑色。頭至頸部為白色;後頸金黃色,外緣鑲黑褐色邊;背部、胸以下大致為黑褐色。翼白色,僅於飛行時初級飛羽外側、末端黑色,冬羽:嘴褐色,背面灰褐色,頭上略帶紅褐色,尾短,過眼線黑褐色,延伸至頸側、胸側至上胸。喉至頸、下胸以下白色。幼鳥大致似冬羽,出現於池塘、湖泊、沼澤、菱角田及芡實田等水域地帶,常成小群漫步於水生植物葉上。
三、黑嘴端鳳頭燕鷗:體長40公分。嘴為橘黃色,嘴的尖端為黑色,且最尖端有一白點,此為最重要辨識特徵。頭部黑色具有冠羽,背部淺灰色,初級飛羽第一至四根顏色較黑,餘為白色,腳黑色。繁殖後頭部黑色冠羽部分逐漸退為白色之冬羽。停棲時,尾羽、翼尖幾乎等長,尾羽分叉明顯,目前已知夏季在馬祖列島中的無人小島築巢繁殖,以海中小型魚蝦為食。
【秋季】
▲歡迎大家走入大自然的山川水域,去尋找生活在野外活潑自在的野鳥
一、赤腹鷹:體長30公分、翼長60公分。雄鳥頭上至背、頰灰色,眼紅色。翼、尾羽灰褐色,尾羽外側有數條橫斑。腹白色,胸、胸側紅褐色。雌鳥眼黃色,背面、頰暗藍灰色,腹面似雄鳥,體型較大。翼下白色,僅飛羽外緣黑色。春、秋於山區出現,以小型動物鳥類、昆蟲、兩棲類等為主食。
二、灰面鵟鷹:體長49公分、翼長110公分。頭上灰褐色,背部褐色略紅,尾羽灰褐色,有數條暗色橫斑。眉白色,頰灰色。喉白色,中央有一黑色縱斑。胸以下白色,胸至腹密布橫斑,而腹部橫斑較稀疏。翼下白色,覆羽有紅褐色斑紋,飛羽有黑褐色橫帶。春秋兩季於中部山區成群出現、過境,主要以小型動物鳥類、昆蟲、兩棲類等為食。
【冬季】
一、黑面琵鷺:冬候鳥。體長74公分。嘴長,先端扁平,呈匙狀,上嘴具皺摺紋,黑色;腳黑色。額、嘴基部、眼先黑色而相連。夏羽(繁殖羽):全身大致為白色,後額飾羽及胸黃色。冬羽:全身白色,飾羽變短。亞成鳥似成鳥之冬羽,但嘴暗紅色,初級飛羽外緣黑色。通常單獨或成小群出現於海岸附近、河口、沙洲等淺水地帶。超過全世界族群量50%的個體棲息於台灣西部台南曾文溪出海口、與鄰近漁塭及濕地。以扁平湯匙狀的長嘴撈取魚蝦為食。<
二、高翹鴴:體長32公分。嘴細長、筆直。腳長,淡紅色。夏羽:雄鳥頭上至後頸黑色,背部暗綠色而有光澤,後頸與背之間白色,額及腹面白色;雌鳥大致似雄鳥,但頭上至後頸白色。冬羽:頭上至後頸變為黑褐色。雌鳥背部略帶褐色。出現於海岸附近之水田、魚塭、沼澤等淺水地帶,以魚類、昆蟲為食。